房間裡的氛圍徹底輕鬆下來,眾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陳林看著老者,心裡滿是敬佩:“領導,還是你們考慮得周全!
我之前還在愁50億不夠花,現在看來,根本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老者笑著擺擺手:“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
隻要方向對,目標一致,再難的問題也能找到解決的路子。
不過,小陳,你也得注意,雖然錢變成了‘數字額度’,但也不能浪費。
這次帶人去大明,要提前規劃好時間和人數,把每一分‘額度’都用在刀刃上,爭取最大的效果。”
陳林連忙點頭,心裡的底氣更足了。
他看著眼前的眾人,突然覺得,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
有這麼多各行各業的專家保駕護航,有國家作為堅實的後盾,不管是帶大明君臣學知識,還是帶現代人才去大明,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一旁的軍事專家也笑著接話:“既然錢的問題解決了,那我們就可以儘快製定‘雇傭兵派遣計劃’了!
我建議先從退伍軍人裡挑選一批有工程、醫療、軍事背景的人,進行短期培訓,熟悉大明的曆史背景和注意事項,爭取下個月就能派出第一批小隊!”
“我同意!”負責教育的專家也說道。
“正好可以和楊士奇他們的教學計劃同步推進,讓現代人才去大明後,既能指導實踐,又能和大明君臣互動學習,相輔相成。”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再次熱烈地討論起來
但每個人的心裡,都仿佛燃起了一團火,這是對大明未來的期許,更是對華夏文明傳承與發展的堅定信念。
陳林坐在其中,聽著這些充滿智慧的討論,心裡暖洋洋的。
他知道,一個連接現代與大明的“橋梁”,正在眾人的努力下,一點點搭建起來。
而這座橋梁,不僅能改變大明的命運,更能讓華夏文明的根脈,在曆史與現實的交融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真好,有國家兜底就是不一樣。
就在這時,陳林突然想到什麼:“等等,還有重要的問題,銀子!”
這話像顆石子投進沸水裡,原本圍繞新鈔版式爭論不休的議論聲瞬間掐斷。
“大明中央銀行要讓新鈔流通,本質是讓百姓相信‘這張紙能換真金白銀’。”
一直沉默旁聽的經濟學家推了推不存在的眼鏡:“這是貨幣信用的根基,古稱‘鈔本’。
洪武爺當年推大明寶鈔,為啥後來成了廢紙?
就是因為沒有足額的金銀銅做鈔本,官府強行攤派,百姓拿紙鈔換不到實物,久而久之誰還認?”
他頓了頓後繼續說道:“如今咱們要避免重蹈覆轍,就得讓新鈔和白銀牢牢掛鉤。
百姓拿著新鈔,隨時能到銀行兌換成官銀,這紙鈔才有‘底氣’。
可問題是,大明的銀儲備,夠嗎?”
這話戳中了要害,議事廳內頓時靜得能聽見窗外的蟬鳴。
曆史學家解釋道:“我大明銀產量本就微薄。
宣德年間,全國銀礦歲課最高不過三十萬兩;
到了嘉靖朝,雲南銀礦枯竭,歲課驟降至幾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