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調用的現銀不足千萬兩,還要應付邊軍餉銀、河工開銷.....
更彆說大明剛開國的洪武年間。”
“所以啊,就得靠諸位‘從天而降’的本事。”陳林突然咧嘴一笑。
“我算過,新鈔初期發行量預計一千萬兩,隨著大明經濟發展,今後勢必會增發。
諸位要是能幫著弄個百八萬噸銀料,這事就穩了!”
“百八萬噸?!”經濟學家指著陳林的手都在抖:“放屁!你可知我大明一斤白銀能換多少東西?
一兩銀子夠尋常百姓一家五口過一個月,一斤十兩,便是十戶人家的月用度。
百萬噸白銀……
你也不怕撐死!”
另一個學著笑道:“彆急嘛,小陳不懂經濟,就是隨口一說。
隨即他又解釋道:“全球已探明的白銀儲量約57萬噸,2023年全球白銀產量才3.6萬噸,其中工業用途占比超過60%,比如光伏板、電子元件、醫療器械,這些都離不開白銀。”
他頓了頓,看著眾人茫然的眼神,換了個通俗的說法:“簡單說,白銀在現代是‘工業金屬’,不是專門用來當錢的。
各國央行的白銀儲備加起來,總量也才三萬多噸。
咱們國家的官方白銀儲備,加上民間儲備,能調動的現貨白銀,一次性拿出1萬噸應該不是問題。”
“1萬噸……”陳林掰著手指換算:“一斤十兩,一噸是兩千斤,便是兩萬兩。
1萬噸就是……兩億兩?”
曆史學家點點頭:“洪武年間,朝廷歲入不過兩千萬貫,其中現銀不足百萬兩;
就算到了萬曆朝,張居正改革後歲入巔峰,現銀也才四百多萬兩。
1萬噸白銀,是大明五十年的現銀收入!”
“你算得沒錯,但也不用這麼誇張。”
現代經濟學家笑著補充,“貨幣儲備不是‘發多少鈔就存多少銀’,這是古代‘十足準備製’的局限。
現代央行用的是‘部分準備製’,比如儲備金率設為20%,意思是銀行每放出去100兩貸款,隻需要存20兩白銀應對兌換。
咱們給大明設計的儲備金率,初期設為30%就夠了。”
他拿起筆在紙上畫了個圈:“按新鈔發行五千萬貫計算,隻需一千五百萬兩白銀做儲備。
要是向上邊申請,協調工業用銀調撥、央行儲備拆借,給你們湊個3000噸問題不大。
換算成大明的兩,差不多是6000萬兩。
這是什麼概念?
按萬曆年間的糧價,一兩銀子能買兩石米,6000萬兩能買1.2億石米,夠京城百萬百姓吃二十年;
按鹽價算,一兩銀子能買三斤鹽,6000萬兩能買1.8億斤鹽,夠全國百姓吃五年。”
“而且要注意,古今計量有細微差彆。”
“大明的‘兩’是‘庫平兩’,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約等於37.3克;
現代的‘噸’是公製,1噸等於1000公斤,3000噸就是3億克,換算成庫平兩,約等於804萬兩?
不對,等一下,我算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