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得哈哈大笑,徐妙錦也忍不住捂嘴偷笑,馬皇後則無奈地搖了搖頭,看著這雞同鴨講的一幕,隻覺得現代的日子,比在大明皇宮裡有意思多了。
這時候,侯桂芬又拉著馬皇後嘮“帶孫子的經驗”,馬皇後表示,我頭也很大。
賓館食堂內,古今語言混雜在一起,笑聲、爭論聲、求助聲此起彼伏,活像一場熱鬨的“跨界聯歡會”。
一番暢聊後,陳國安還不忘回頭對林懷等人客氣:“各位領導,不好意思啊,剛才誤會了。
回頭讓陳林請你們吃飯,賠個不是。”
朱元璋一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笑了。
馬皇後笑著對朱元璋說:“這後世家庭倒也有趣,雖有‘家法’,卻滿是煙火氣。”
朱標也笑道:“是啊,陳林的父母雖看著潑辣,卻是真心疼他。”
林懷和趙有仁看著這混亂又溫馨的場麵,也鬆了口氣。
林懷笑著說:“看來這‘家庭風波’算是解決了。”
一天兩天三四天,五天六天七八天。
轉眼間,陳林一行人在現代已經過去一個月時間。
陳林望著窗外寫字樓間穿梭的車流:“要回去了!”
初來時的局促與茫然早已褪去。
這三十天裡,專家團隊為他們量身定製了學習計劃。
從基礎的現代數理知識,到工業體係的運作邏輯,再到社會治理的案例分析,楊士奇幾個幾乎連軸轉,白日泡在課堂,夜晚還圍坐在一起梳理筆記,偶爾為“電流如何點亮燈泡”“蒸汽機為何能驅動車輪”這類問題爭論到深夜。
但深入學習的腳步終究要放緩。
隨著知識儲備的增加,專家們逐漸發現,許多現代社會的複雜體係與技術應用,並不完全適配大明當前的國情。
比如高度依賴電力的自動化生產線,在尚無基礎能源設施的明代根本無法落地;
再如精細化的現代金融製度,也與當時以白銀、銅錢為主要貨幣的經濟模式存在巨大鴻溝。
繼續在這些領域深耕,不僅效率低下,反而可能讓楊士奇等人陷入“知而不能用”的困境。
“後續的學習,交給書籍就夠了。”
負責統籌教學的老教授將一摞沉甸甸的資料推到陳林麵前,裡麵既有係統梳理的工業技術手冊、農業改良指南,也有從秦至清的曆史治理案例彙編,甚至還包含了數套基礎的數學、物理教材。
“這些資料能幫你們打牢基礎,至於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舉措,還得靠你們回到大明後,結合當地的水土、民情慢慢摸索。”
陳林撫過印刷工整的書頁,鄭重地向專家團隊躬身行禮。
與知識儲備同步完成的,還有穿越所需的物資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