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郊一處戒備森嚴的大型倉儲基地裡,各類物資被分門彆類地堆放整齊。
從幾毫米粗的精密零配件,到數米長的無縫鋼管,再到全新組裝的小型蒸汽機,甚至連用於修建廠房的鋼筋、水泥,以及能提高農業產量的改良種子,都被一一清點入庫。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大批工程車,車身旁還堆放著配套的維修工具與燃料。
負責物資調度的工作人員拿著清單逐一核對。
這些物資足夠支撐大明在五年內搭建起基礎的工業框架,隻要能順利落地,先從紡織、采礦、冶煉等行業入手,不出意外的話,完全能讓大明提前邁入真正的蒸汽時代。
至於更遙遠的電氣時代,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需要建立在蒸汽時代全麵鋪開、能源與工業體係初步成型的基礎上,隻能留待下一次穿越時再做籌備。
人員安排也已塵埃落定。
此前參與對接、且自願隨陳林一同返回大明的技術人員、醫護人員與管理人員,均已正式劃撥到陳林新注冊的“洪武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名下,成為他旗下的員工。
大家提前完成了勞動合同簽訂與身份信息備案,還接受了基礎的明代禮儀與生存技能培訓。
畢竟,他們即將踏入的,是一個沒有現代醫療、沒有便捷通訊的古代社會,每一點準備都關乎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夕陽西下時,倉儲基地的燈光逐一亮起,映照著整齊的物資與整裝待發的人群。
陳林一行人站在基地中央,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
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已妥當,知識、物資、人員全部就位,一場跨越六百年的“歸程”,即將開始。
倉儲基地的燈光暖黃柔和,卻掩不住空氣中彌漫的離彆意。
陳林的父母站在人群最前排,母親的眼眶早已泛紅,雙手反複摩挲著兒子的袖口,話到嘴邊卻隻是輕聲叮囑:“到了那邊照顧好自己,彆太累,要是……要是能回來,儘量快點。”
父親拍了拍他的肩膀,平日裡爽朗的聲音帶著幾分沙啞:“男子漢大丈夫,該做的事就放手去做,家裡有我們,放心。”
陳林用力點頭,將父母的牽掛牢牢記在心裡,又轉身走向幾位並肩作戰多日的高層與專家。
負責技術對接的張教授握著他的手,語氣裡滿是不舍與期待:“小陳,那些蒸汽機的操作手冊我又補了兩版注意事項,遇到技術問題彆慌,按流程排查準沒錯。
等大明完成蒸汽革命,我們這邊也會繼續研究下一次穿越的方案,下次見麵,希望你能帶來好消息。”
“還有那些種子,記得先在小範圍試種,明代的氣候和現代略有不同,得先摸清楚水土習性。”
農業專家李老也湊上前來,遞過一本手寫的筆記:“這上麵記了常見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都是咱們幾十年的經驗,或許能幫上忙。”
這些看似普通的叮囑與饋贈,都是眾人沉甸甸的心意。
人群中的朱元璋倒顯得格外平靜,他穿著一身現代人特意為他準備的深色中山裝,身姿挺拔如鬆,眼神裡多了幾分對後世土地的向往和感情。
待陳林與眾人一一告彆完畢,兩人目光在空中交彙,沒有多餘的話語,隻有一個重重的點頭。
誰料下一秒,陳林突然往後撤了半步,右腿微微屈膝,緊接著“嗖”地一下抬起,結結實實地踹在了朱元璋的屁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