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還打算在這裡建造一個小區,供科研技術人員居住。
當然,還要讓朱元璋派遣錦衣衛,24小時全程監控,免得被外人知道,怕會引起騷亂。
一行人站在鋼廠外的空地上,陳林手一指。
放眼望去,代倉儲基地的鋼鐵架構倉庫,以及倉庫內的所有物資和相關資料就這麼突兀的坐落在空地上。
隨即,在陳林的招呼下,技術人員迅速拿出便攜對講機,開始分組清點。
“第一組人員到齊!”
“第二組無遺漏!”
“蒸汽機部件完好!”
“工程車燃油充足.......”
不多時,清點完畢,所有人員與物資均安全抵達。
陳林鬆了口氣,看向身旁的楊士奇:“這裡就交給你來統籌安排。”
楊士奇早已褪去在現代的拘謹,小小年紀就顯得十分乾練,躬身回道:“師傅放心。”
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安排各項物資的分配工作。
技術人員啟動工程車,將精密的零配件與蒸汽機小心翼翼地裝載上車;
醫護人員則搭建起臨時醫療點,以防有人因穿越不適或水土不服出現狀況;
教育團隊的老師則開始整理帶來的書籍與教材,將其分門彆類裝進特製的木箱。
這些書籍是改變大明的“精神火種”,容不得半點損壞。
朱元璋也沒閒著,他穿著一身便於行動的短打,親自指揮隨行的錦衣衛警戒,順便這裡看看,那裡瞅瞅,滿心歡喜。
陳林與技術團隊的負責人張工一起,製定了詳細的物資安置計劃。
首先是“核心設備區”的劃分。
他們將場地和隔壁的鋼廠打通,蒸汽機以及現代煉鋼設備正式入場。
一些關鍵核心設備都貼上醒目的“禁止觸碰”標識。
每台設備都配備了相關技術人員,負責日常維護與調試,並指揮交代大明工匠如何使用和維護。
其次是“零配件與原材料區”的管理,眾人按照“零配件類型”“原材料用途”進行分類堆放。
無縫鋼管堆放在東側,用粉筆標注出直徑與長度;
精密齒輪與軸承放在特製的木箱裡,箱內填充稻草防潮;
水泥、鋼筋等建築材料則堆放在西側,旁邊還附帶了使用說明書,標注著“水泥與沙子配比”“鋼筋搭建規範”等關鍵信息。
為了防止丟失或損壞,陳林還安排了錦衣衛與現代安保人員輪班值守,建立了“領用登記製度”。
任何人領用物資,都需填寫領用單,注明用途與數量,由陳林或朱元璋簽字後方可領取。
最後是“生活與辦公區”的改造.......
營房被分為“居住區”“辦公區”“教學區”與“醫療區”。
居住區裡,現代帶來的折疊床與被褥被分發下去,每間營房住四人,保證居住整潔;
辦公區則擺放了從現代帶來的桌椅,牆上掛著大明的地圖,標注了各地的資源分布,是現代團隊根據曆史資料繪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