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區還設置專門的會議室,供陳林、朱元璋、楊士奇與各團隊負責人商討事務。
教學區則簡單擺放了幾塊黑板與桌椅,準備後續開展教學以及基礎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培養,針對的是在場的大名工匠。
醫療區裡,現代藥品被分類存放,還搭建了十數張臨時病床,主要是針對科研技術人員,怕他們水土不服。
當然,臨時醫院也可以給應天府周邊居民提供基礎醫療服務,比如治療感冒、處理外傷等。
這既是為了積累口碑,也是為了讓大明百姓初步接受現代醫療。
關鍵是收攏大明中醫,教授現代醫學知識,中西醫結合,提升大明醫療水平。
基礎建設也同步推進。技術人員用工程車平整了衛所前的空地,計劃在此搭建一座“示範工坊”,用於展示蒸汽機的應用。
他們還挖了水井,安裝了現代的抽水設備。
眾人還在基地周圍挖了排水溝,用水泥將溝壁加固。
這些看似簡單的舉措,都讓朱元璋等本地人歎為觀止。
經常圍著科研技術人員問東問西。
技術人員表示,煩不勝煩.......
物資與基建逐步落地後,陳林與朱元璋意在曆史學家和行政管理專家的建議下,開始對大明推政革新,先從行政體係入手。
舊有的行政體係效率低下、權責不清,還存在嚴重的貪腐問題,若不加以改造,再好的技術與物資也難以發揮作用。
兩人拉著楊士奇、夏元吉、鐵鉉等人,和幾位現代專家一起,召開了多次議事會,最終製定了“三步走”的行政改革方案。
第一步:試點“權責清單”,明確官員職責。
改革的第一步,從句容縣開始。
楊士奇被朱元璋指派為句容縣知縣,召集當地所有官員。上到縣丞,下到裡正,全他娘的來開會。
會上,現代行政管理專家李教授拿出了一份“句容縣官員權責清單”。
這份清單是根據現代行政體係,結合大明的實際情況製定的,詳細列明了每個官職的職責、權限與考核標準。
比如,楊士奇這個縣令的職責被明確為“統籌全縣政務,保障民生。
包括糧食供應、治安維護、災害應對,監督下屬官員,定期向應天府彙報工作等。
縣丞則負責協助縣令處理政務,分管農業與水利,確保農田灌溉與糧食種植。
主簿負責戶籍管理、稅收統計與文書檔案整理......
裡正則負責管理本村事務,傳達官府指令,組織村民參與公益勞動,如修橋鋪路。
每個職責後麵,還附帶了具體的考核指標。
比如縣令需確保全縣年度糧食產量不低於上年,若出現減產,需提交書麵說明,查明原因。
裡正需確保本村戶籍無遺漏、無錯誤,若發現漏登或錯登,將予以追責。
這份“權責清單”讓句容縣的官員們既困惑又緊張。
困惑的是,他們從未見過如此詳細的職責劃分,以往“一人多職”“權責交叉”的情況被徹底改變;
緊張的是,清單裡的考核標準清晰明確,一旦未完成任務,就會被追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