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這次回去,我還想帶一些農業種子。
大明的糧食產量雖然不低,但如果能種上雜交水稻、高產小麥,就能養活更多人,也能為工業化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這個簡單。”
農業部的代表立刻接話:“我們已經準備了10噸雜交水稻種子和5噸高產小麥種子,都是適應溫帶、亞熱帶氣候的品種。
還配了種植手冊,教他們育秧、施肥的技術。
另外,還帶了一些蔬菜種子,比如番茄、土豆,這些作物產量高,能補充維生素,減少饑荒的風險。”
接下來的兩天,陳林跟著秦正等人去了裝備倉庫和科研基地,親自檢查了每一台設備和每一件裝備。
在槍械倉庫裡,他拿起一支半自動步槍,拉了拉槍栓,手感順滑,槍口的準星清晰,試射時的後坐力也在可控範圍內,完全適合大明的士兵使用。
在鐵路設備基地,工程師們現場演示了打樁機的操作,巨大的鋼錘在液壓係統的帶動下,一下就能將幾十厘米粗的鋼樁砸進地下,陳林仿佛已經看到了長江上的橋墩拔地而起的場景。
出發前的晚上,秦正單獨找了陳林,遞給了他一個加密U盤:“這裡麵是我們整理的現代工業體係資料,從采礦、冶煉到機械製造、電力生產,都有詳細的圖紙和技術參數。
等大明的鋼鐵產量上去了,鐵路網成型了,你可以逐步把這些資料交給他們。
不用急,一步一步來,彆讓這個時代承受不了太快的變革。”
陳林接過U盤,緊緊握在手裡,他知道這份資料的分量。
這是現代文明對古代文明的饋贈,也是大明走向強盛的基石。
“明白。”
他鄭重地說:“我會看著大明一步步走穩,不辜負大家的付出。”
第二天清晨,在京都科研院的傳送室內,200名新的科研人員已經整裝待發,他們身邊堆滿了設備、材料和裝備。
眼前的場景瞬間切換。
不再是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築,而是他設在鋼廠外的空地。
這時,負責橋梁工程的工程師張磊走到陳林身邊,指著遠處的長江方向。
“陳大人,我們明天就去長江邊勘察地形,先確定橋位,然後用打樁機打橋墩。
爭取兩年內把橋墩建好,四年內讓鐵路通到長江南岸!”
陳林點點頭,望向長江的方向,晨光中,江水滾滾東流,仿佛在等待著鋼鐵橋梁的跨越。
洪武十六年夏,應天府的秦淮河畔剛褪去最後一絲料峭寒意,城南郊野卻已炸開比驚蟄更震耳的聲響。
陳林身著改良過的短褐,站在臨時搭建的高台上,身旁幾位頭戴護目鏡、手持圖紙的現代工程專家正低聲核對數據。
高台之下,數百名民夫圍著一截丈許長的鐵軌議論紛紛,那泛著冷光的鋼鐵造物在陽光下格外刺眼,與周遭的夯土、木架格格不入。
“這‘鐵條’當真能馱著萬斤貨物跑?”負責督工的工部侍郎趙淵搓著手,眼神裡滿是懷疑。
他前幾日還跟同僚吐槽,說陳林帶的這些“怪人”拿著“鬼畫符”般的圖紙,要在平地上鋪“鐵疙瘩”,莫不是中了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