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測隊出發的那天,應天府萬人空巷。
百姓們圍著勘測隊的馬車,看著那些拿著“望遠鏡”“羅盤”的專家,好奇地議論著。
陳林坐在馬車上,看著窗外的人群,心中感慨萬千。
他知道,這條鐵路不僅是一條交通線,更是一條連接古代與現代的紐帶,是大明走向強盛的起點。
勘測的過程遠比想象中艱難。
從應天到北平,要經過江南的水網、江淮的平原、山東的丘陵,還要跨越黃河、淮河。
現代工程專家們帶著羅盤、水準儀,每天徒步數十裡,記錄地形、測量海拔。
遇到河流,他們要乘小船測量水深、流速;
遇到山地,他們要攀爬懸崖,查看岩層。
有一次,勘測隊在山東境內遇到了一座陡峭的山峰。
山峰擋住了鐵路的必經之路,若是繞路,要多走百餘裡;
若是開山,以當時的技術,幾乎不可能。
幾位專家圍著山峰勘察了三天,終於想出了辦法:修建隧道。
當陳林將“隧道”的圖紙呈給朱元璋時,朱元璋盯著圖紙上那個穿山體的“洞”,半天沒說話。
“你是說,要在山肚子裡挖一條路?”
朱元璋指著圖紙,語氣裡滿是不可思議。
“沒錯。”陳林點頭。“
這座山峰雖陡,但岩層堅硬,適合挖掘隧道。
我們可以用炸藥炸開山體,再用磚石加固隧道內壁,保證火車能安全通過。”
“炸藥?”朱元璋一臉震驚:“你確定是挖隧道,而不是炸山!?”
陳林打了個哈欠:“專家已改良了炸藥配方,威力可控,不會傷及周圍山體。”
朱元璋沉吟良久,最終還是點了頭:“好,就按你說的辦,反正咱也不懂這些,你就放心大膽去做,萬一出現意外也沒關係,咱為你兜底......”
隧道開工那天,朱元璋特意派了徐達去監工。
當徐達看到工匠們用鑽杆在山體上鑽孔,填入炸藥,然後“轟隆”一聲巨響,山體炸開一個缺口時,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也被震住了。
隨著隧道的推進,鐵路修建也進入了快車道。
在江南水網地區,專家們設計了架橋技術,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橋墩。
這種“新型水泥”是陳林帶來的配方,凝固後比石頭還堅硬。
當第一座鐵路橋在秦淮河上建成時,百姓們爭相圍觀,看著火車模型在橋上駛過,都驚呼“神跡”。
而在北方平原,鐵路鋪設則相對順利。
十萬民夫分成數十個隊伍,晝夜不停地工作。
他們用夯土夯實路基,再鋪上碎石,最後將鐵軌固定在枕木上。
每鋪好一段,陳林就會帶著專家去檢查,確保鐵軌平整、穩固。
消息傳到北平,剛結束甘肅巡遊的朱棣回到北平。
這次之所以去甘肅巡遊,就是為了計劃中對亦力把裡動手。
可惜的是,他去甘肅時,正值遼東大戰期間。
朝廷無法同時支撐三線作戰,西域戰略優先級直接排在安南之後,隻好等朝廷空出手來後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