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形成合圍,需分三步走。
第一步,西域軍從伊犁河穀北上,占領阿爾泰山脈的關鍵山口,切斷北元向西逃竄至中亞的通道;
第二步,遼東軍向西推進,控製克魯倫河下遊,斷絕北元向東逃往遼東的退路;
第三步,待兩路大軍形成鉗形攻勢後,由西域軍主力從南向北、遼東軍從東向西,同時向哈拉和林發起進攻,將北元主力圍殲於草原之上。”
朱棣聽得連連點頭,又問:“那糧草補給如何解決?
草原之上,糧草運輸極為困難。”
“殿下放心。”趙剛笑道:“西域馬多,咱們改良了騎兵的補給方式便可。
每個騎兵配備兩匹戰馬,一匹乘騎,一匹馱運糧草和水囊;
同時攜帶壓縮乾糧,這種乾糧由穀物和肉類製成,體積小、熱量高,可支撐十日行程。
此外,我們還可提前與西域歸附部落約定,讓他們提供部分糧草,以解燃眉之急。”
朱棣心中大定,拿起剛寫好的奏折,仔細審閱一遍後,蓋上帥印。
他將奏折遞給斥候,沉聲道:“星夜兼程送往應天,務必親手交給陛下!”
斥候領命而去,帥帳內一片寂靜。
李文忠看著朱棣,輕聲道:“殿下,此次若能剿滅北元,您便是我大明的第一功臣。”
朱棣搖頭,目光望向東方:“我非為功臣之名,隻為大明江山永固。
父皇半生征戰,才創下這大明基業,我等做子孫的,豈能讓北元殘餘勢力再擾邊境,讓百姓受苦?”
洪武十九年四月,朱棣的奏折抵達應天。
此時的紫禁城,正因為鐵路帶來的變化而充滿活力。
從北平運來的煤炭源源不斷地送入應天,南方的糧食也經由鐵路源源不斷運往北方,支援北方恢複人口和生產。
城內的工坊用改良後的機器生產出更多的農具、布匹,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朱元璋在禦書房接到奏折時,正與朱標、徐達、陳林等人商議鐵路向南方延伸的事宜。
當他看完奏折,猛地一拍禦案,哈哈大笑:“好!
好一個三邊合圍!老四這小子,果然沒讓朕失望!”
徐達接過奏折,仔細閱讀後,眉頭卻微微皺起:“陛下,燕王殿下的計劃雖好,但北元雖弱,仍有五萬騎兵。
加上一些中小型部落的支援,拉起一支10萬騎兵大軍不是問題。
還有兀良哈三部始終搖擺不定,這也是個問題。”
這時候,陳林插話道:“兀良哈那邊不用擔心,自從修建鐵路的消息傳到草原,兀良哈三部已經老實了。
他們的使臣見識過鐵路的運力和快捷後,回去稟報他們的首領。
隻能說算他們聰明,又派來使者,說是願意歸入大明,接受大明統治,隻求鐵路能修到他們兀良哈三部。”
朱元璋聽後冷笑道:“鐵路是要修到草原,但卻不是他們兀良哈三部,而是哈拉和林。”
“兀良哈三部那邊,你去安撫處置,命令他們隨宋國公出征,表現好的話,咱可以答應他們的內附。
要是兩麵三刀,舉棋不定,北元覆滅之際,就是他們滅族之時。”
陳林豎起大拇指:“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