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10日清晨,奉天兵工廠的會議室裡煙霧繚繞。十幾個廠領導圍坐在長桌旁,茶杯裡的水汽混著煙卷的煙霧,在冰冷的空氣中交織成一片朦朧。陳樾坐在靠窗的位置,時不時用手扇開飄到眼前的煙霧。
"同誌們,"趙廠長敲了敲桌子,"今天這個會,主要討論成立專門的武器研發實驗室。陳總工,你先說說想法。"
陳樾站起身,把準備好的圖紙攤開在桌上:"各位領導,咱們廠的機床已經能滿足精密加工需求,是時候把重心轉向武器研發了。"
他指著圖紙上標注的實驗室布局:"我建議把原來的3號倉庫改造成實驗室,分設設計室、樣品室、測試間三個區域。"
主管後勤的李副廠長皺起眉頭:"這得花不少錢吧?現在國家剛成立,到處都缺經費..."
"老李,"趙廠長打斷他,"陳總工設計的那些機床給國家省了多少錢?現在要搞武器研發,咱們可不能拖後腿!"
陳樾趕緊打圓場:"李廠長的顧慮有道理。其實改造費用不會太高,主要是添置一些測量儀器和試驗設備。人員方麵,我建議先抽調10名技術骨乾,再配30名後勤保障。"
會議開了整整一上午。當討論到實驗室保密級彆時,保衛科張科長拍案而起:"必須按最高級彆!現在南邊還有殘餘勢力,毛熊那邊也虎視眈眈..."
"張科長說得對,"陳樾點頭,"實驗室所有人員都要經過嚴格政審,進出實行雙人雙鎖製度。"
最後,會議一致通過成立實驗室的決議:陳樾任技術負責人,趙廠長親自抓後勤保障,孫團長的保安團負責外圍警戒。
散會後,趙廠長把陳樾叫到辦公室:"陳總工,實話說,我對武器研發一竅不通。這攤子事,可就全指望你了。"
陳樾笑了笑:"廠長放心,我已經有初步計劃了。"
1月13日,改造一新的實驗室正式掛牌。原來的倉庫被粉刷得雪白,牆上貼著"保守機密,慎之又慎"的標語。十名精挑細選的研究員整齊地站在門口,其中就有張衛國和林秀蘭。
"同誌們,"陳樾站在台階上講話,"從今天起,你們就是實驗室的第一批研究員了。我們的任務是研發比敵人更先進的武器,保衛新夏國!"
掌聲過後,陳樾帶著大家參觀了實驗室。設計室裡擺著六張繪圖桌,每張桌上都配有最新進口的計算尺和繪圖儀;樣品室裡陳列著各種國內外武器樣品;測試間則安裝了幾台自製的測試設備。
"第一個任務,"陳樾指著樣品室裡的一排武器,"把這些槍炮全部拆解、測繪、分析。張衛國負責步槍組,林秀蘭負責手槍組,王鐵錘師傅帶人研究迫擊炮。"
研究員們麵麵相覷。林秀蘭壯著膽子問:"陳總工,拆解沒問題,但有些原理我們不太懂..."
"這正是我要說的。"陳樾從公文包裡拿出一疊手稿,"我在編寫一本《武器設計原理》,三天後發給大家。現在先動手拆解,有不懂的記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實驗室裡從早到晚都響著叮叮當當的拆卸聲。研究員們像解剖醫生一樣,把一支支槍械大卸八塊,每個零件都仔細測量、繪圖、記錄。
"陳總工,您看這個槍機結構..."張衛國舉著一個零件,"為什麼這裡要做成斜麵?"
陳樾接過零件,招呼大家都過來:"這是勃朗寧設計的槍機延遲開鎖機構,斜麵可以..."
他深入淺出地講解著每個設計細節,研究員們如饑似渴地記著筆記。有時候討論到深夜,食堂師傅不得不把飯菜送到實驗室來。
1月16日晚上,陳樾正在辦公室奮筆疾書,編寫教材的最後章節。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路。
"進來。"
門開了,是林秀蘭,她手裡捧著幾頁紙,眼睛紅紅的像是哭過:"陳總工,我...我對不起組織的信任..."
陳樾嚇了一跳:"出什麼事了?"
原來,林秀蘭在測繪一支鷹醬製M1911手槍時,不小心把擊針弄斷了。這種精密零件當時在國內根本沒法修複。
"就這事啊?"陳樾鬆了口氣,"弄壞設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吸取教訓。來,我教你怎麼辦。"
他帶著林秀蘭回到實驗室,把斷掉的擊針放在顯微鏡下:"看,斷裂麵在這裡。我們可以重新設計一個加強型的..."
林秀蘭破涕為笑:"陳總工,您不罵我?"
"罵你乾嘛?"陳樾一邊畫圖一邊說,"我當年在...呃...在學校時,弄壞的設備比你多多了。關鍵是要弄明白為什麼壞,怎麼改進。"
這件事很快在實驗室傳開。大家發現,在陳總工手下工作,隻要認真負責,不怕犯錯。這種寬鬆的氛圍讓研究員們更加敢於嘗試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