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陳樾檢查各組的測繪成果時,發現了一個驚喜——張衛國小組不僅完成了三八式步槍的測繪,還提出了一項改進建議。
"陳總工,我們覺得這個彈倉可以改成弧形,"張衛國指著圖紙說,"這樣裝彈更順暢,還能增加兩發容量。"
陳樾眼前一亮:這不就是後來AK47的彈匣設計嗎?這些年輕人果然有天賦!
"好主意!把詳細設計圖畫出來,我們找時間試製一個樣品。"
1月20日,陳樾終於完成了《武器設計原理》的編寫。這本三百多頁的手稿涵蓋了從彈道學到材料工藝的方方麵麵,配上了大量手繪插圖。
"趙廠長,"陳樾把厚厚一摞手稿放在廠長辦公桌上,"麻煩安排人油印五十份。"
趙廠長隨手翻了幾頁,眼睛越瞪越大:"我的老天爺!這些都是你寫的?這得多少年的心血啊!"
陳樾笑而不答。這些知識在係統空間裡都有,他隻是"搬運工"而已。
"我這就去找文印科,"趙廠長像捧著寶貝似的抱起手稿,"讓他們連夜趕工!"
第二天一早,五十本散發著油墨香的教材整齊地碼放在實驗室門口。研究員們人手一本,如獲至寶。
"同誌們,"陳樾宣布,"從今天開始,每天上午學習理論,下午實踐操作。一個月後,我們要拿出自己的武器設計方案!"
實驗室的學習氛圍空前高漲。早晨天不亮就有人來背書,晚上熄燈了還有人打著手電看教材。食堂師傅抱怨說,送去的飯菜常常放到涼了都沒人動。
1月25日,陳樾正在講解膛線纏距對精度的影響,孫團長突然闖了進來:"陳總工,緊急情況!"
原來,前線部隊送來一批損壞的武器,請求兵工廠協助修複。其中有一挺打不響的馬克沁重機槍,部隊急著要用。
"這是個好機會,"陳樾對研究員們說,"理論學得再多,不如親手修一次。走,去看看!"
維修車間裡,那挺馬克沁機槍已經被大卸八塊。部隊派來的軍械員正抓耳撓腮:"所有零件都檢查過了,就是找不到毛病..."
陳樾沒有急著上手,而是讓研究員們分組檢查。半小時後,林秀蘭小組發現了問題:"水冷套筒內部有裂縫,導致水壓不足..."
"正確!"陳樾讚許地點頭,"這種隱蔽故障最難查。你們是怎麼發現的?"
"教材第178頁說過,"林秀蘭翻開書,"持續射擊後精度突然下降,很可能是冷卻係統出了問題..."
部隊軍械員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些小夥子大姑娘真厲害!比我們這些摸槍十幾年的還懂行!"
這件事讓研究員們信心大增。他們意識到,陳總工教的不是死知識,而是真本事。
1月28日晚上,陳樾查完宿舍準備回辦公室,發現實驗室還亮著燈。推門一看,張衛國帶著幾個男研究員正圍著一支步槍比比劃劃。
"還不休息?"陳樾走過去問。
"陳總工!"張衛國興奮地舉起一張圖紙,"我們設計了一支新步槍!借鑒了三八式的精度和毛瑟步槍的威力,還改進了供彈係統..."
陳樾仔細看了看圖紙,不禁暗暗吃驚。這支步槍的設計相當成熟,已經接近後來56式半自動步槍的水平。
"好樣的!"他拍拍張衛國的肩膀,"明天開始試製樣槍,需要什麼材料直接找趙廠長。"
1月30日,實驗室迎來了第一個"開放日"。趙廠長帶著廠裡各科室負責人來參觀學習。研究員們像模像樣地當起了講解員,把一個月來的成果一一展示。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支新設計的步槍樣槍。雖然還有些粗糙,但已經能正常射擊。趙廠長親自試射了三發,靶紙上呈現出一個緊密的三角形。
"神了!"趙廠長愛不釋手地摸著槍身,"這要是量產,咱們的戰士可就如虎添翼了!"
參觀結束後,陳樾把所有人召集起來:"同誌們,這隻是個開始。接下來,我們要研發更多新式武器。讓全世界知道,夏國人不僅能造好槍,還能造出最好的槍!"
掌聲中,陳樾望向窗外。夕陽的餘暉灑在廠區的雪地上,映出一片金紅色。這支年輕的研發團隊,就像這冬日的暖陽,雖然才剛剛升起,卻已經讓人感受到了無限的熱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