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了!"小張瞪大眼睛,"陳總工,您這手絕活..."
"熟能生巧罷了。"陳樾笑著拍拍小夥子的肩膀,"記住,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6月10日,第一台自製的高精度滾齒機終於調試成功。當第一個完美符合要求的渦輪尾翼下線時,整個車間的工人都歡呼起來。
"精度達到0.02毫米!"質檢員難以置信地看著千分表,"比毛熊的機床還準!"
陳樾卻沒有絲毫鬆懈,立即轉向下一個難題——火箭彈的穩定燃燒問題。在試驗場,前幾發試射的火箭彈不是中途熄火就是飛行不穩。
"推進劑配方還得調整。"陳樾仔細檢查彈體殘骸,"氧化劑比例提高5%,燃燒室襯裡加厚0.5毫米..."
有人提議直接照搬毛熊的火箭彈設計,被陳樾一口回絕:"他們的技術是好,但太複雜,不適合我們快速量產的需求。我們要的是簡單可靠,哪怕犧牲一點性能。"
6月15日,轉機出現了。陳樾偶然發現廠裡庫存的一批繳獲的日軍鋁粉,靈機一動將其加入推進劑中。
"試射準備!"隨著陳樾一聲令下,第一枚改進型火箭彈呼嘯而出,在天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白煙軌跡,準確命中3000米外的目標區。
"成功了!"整個試驗場沸騰了。陳樾卻已經蹲在地上計算數據:"初速還是偏低...彈道彎曲度大了點..."
6月18日,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傳來——工業部協調來了兩台瑞士產的精密車床!雖然是被淘汰的舊設備,但對兔子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天助我也!"陳樾立即組織人手連夜安裝調試。有了這兩台"寶貝",關鍵部件的產能直接翻了三倍。
6月20日,曆史性的一天。兵工廠新建的火箭炮分廠正式投產。第一門量產的107火箭炮披紅掛彩地駛出車間,12根炮管在陽光下閃著冷冽的光芒。
"試射!"隨著趙廠長一聲令下,12枚火箭彈在震耳欲聾的呼嘯聲中騰空而起,遠處山坡上頓時騰起一片火海。
觀禮的軍區首長激動地拍著陳樾的肩膀:"好!太好了!這玩意兒一個排就能抵上一個炮兵連的火力!"
陳樾卻拉著首長來到火箭炮旁:"首長您看,拆開運輸時,四個戰士就能扛走全部部件;組裝隻要三分鐘;沒有發射架時,把火箭彈架在土坡上也能打..."
首長越聽眼睛越亮:"這不就是為咱們的輕步兵量身定做的嗎?!"
更讓人驚喜的是成本——一門107火箭炮的造價僅相當於兩門迫擊炮,而火力覆蓋麵積卻是後者的十倍不止。
投產儀式後,陳樾卻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對著前線發來的地形圖發呆。趙廠長推門進來時,看到他正在一張朝鮮半島地圖上標注著什麼。
"老陳,又琢磨啥呢?"
"我在想..."陳樾指著地圖上的山地地形,"常規炮兵在那邊很難展開,但這玩意兒..."他指了指窗外的火箭炮,"一個班就能背著滿山跑。"
趙廠長會意地點頭:"已經安排三車間加班加點了,月底前能交付一個營的裝備。"
"還不夠。"陳樾搖搖頭,"得簡化生產工藝,讓地方兵工廠也能參與生產。"
接下來的日子,陳樾又開始新一輪的技術攻關。他把107火箭炮的所有部件重新設計了一遍,目標是"能用土法生產的就不用精密機床"。
"這個連接件,改成鑄鐵的!"
"尾翼用衝壓代替銑削!"
"發射管用無縫鋼管直接加工!"
每簡化一個部件,陳樾都要親自試驗確認可靠性。有人擔心降低標準會影響性能,陳樾卻說:"在戰場上,有100門能打的炮,比有10門精密的炮管用!"
6月25日,當前線傳來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時,陳樾正在車間裡指導工人改良生產工藝。聽到消息,他沉默了片刻,然後更加賣力地乾了起來。
"再快一點!"陳樾的聲音在車間裡回蕩,"前線等著用呢!"
工人們發現,陳總工的眼睛裡燃著一團火,那是一種他們從未見過的急切和決心。沒有人知道,這個來自未來的靈魂,正在與時間賽跑,為的隻是讓那些即將奔赴戰場的戰士們,能多一分勝算...
當六月的最後一場雨落下時,兵工廠的火箭炮產量已經達到每天三門。陳樾站在雨中,看著又一批披著防水布的107火箭炮被裝上軍列。他知道,這些看似簡陋的武器,將在不久後的戰場上,用震耳欲聾的咆哮,向全世界宣告一個古老民族的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