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醫療器械_鷹醬放了一個瘋子,兔子挺起脊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60章 醫療器械(1 / 2)

1996年1月3日

四九城衛生部大樓的會議室裡,暖氣開得很足,卻驅散不了陳樾心頭的寒意。牆上掛著的醫療器械進口清單上,密密麻麻的數字像一把把小刀,每一筆都刺痛著他的眼睛——去年光是進口CT機就花費了3.2億美元外彙,這還僅僅是設備本身的費用,後期的維護保養、耗材更換,每年還要額外支出數千萬美元。

"陳工,部裡的意思是,這些設備必須儘快實現國產化。"衛生部的王副主任推了推眼鏡,鏡片後的眼睛裡滿是焦慮,"特彆是CT機和核磁共振儀,現在全國三甲醫院都在排隊等進口設備,有的醫院要等上兩年才能買到一台。"

陳樾的手指在桌麵上無意識地畫著圈,他清楚地記得上次去協和醫院考察時看到的情景:放射科門口擠滿了等待檢查的病人,有的病人甚至帶著鋪蓋在走廊裡過夜。一台進口CT機每天要工作18個小時,機器過熱報警是家常便飯。

"王主任,我明白事情的緊迫性。"陳樾深吸一口氣,"但這些都是精密儀器,光靠逆向測繪恐怕......"

"所以才找您啊!"王副主任突然壓低聲音,身體前傾,"聽說您在鷹醬那邊"學習"的時候,收集了不少好東西?"

陳樾會意地笑了笑,腦海中浮現出在麻省理工實驗室裡"參觀"的場景:"確實有些資料。不過要仿製這些設備,光有圖紙還不夠,我們需要組建一支專業團隊,而且......"他頓了頓,"我估計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1996年1月8日

四九城西郊新落成的醫療器械研究中心燈火通明,儘管已是深夜十一點。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名專家陸續報到,其中200名是特意從毛熊請來的醫療器械專家。研究中心的大廳裡人頭攢動,各種方言和俄語混雜在一起。

陳樾站在臨時搭建的講台上,看著台下這些或年輕或年長的麵孔。他們中有些人剛從邊疆的軍醫院調來,身上還帶著風雪的氣息;有些人是從重點大學緊急抽調,眼鏡片後的眼睛裡閃爍著求知的光芒;還有那些毛熊專家,雖然語言不通,但堅毅的眼神已經說明了一切。

"同誌們,這是我們仿製工作的第一步。"陳樾的聲音有些沙啞,他指著投影儀上的表格,"我們需要把所有依賴進口的設備列個清單,按技術難度和臨床需求排序。"

台下一位戴著厚如酒瓶底眼鏡的老專家顫巍巍地舉起手:"陳工,我是協和醫院放射科的劉教授,我有個問題。像CT機這種設備,光有圖紙沒用,關鍵零部件怎麼解決?比如X射線管,我們連合格的石英玻璃都生產不出來。"

會議室裡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等著陳樾的回答。陳樾感到後背滲出一層細密的汗珠,他知道這個問題直指要害。

"劉教授問得好。"陳樾點點頭,努力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平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把專家分成材料組、電子組、機械組等不同小組。X射線管的問題,材料組會專門攻克。"他轉向一位頭發花白的毛熊專家,"彼得羅維奇教授在這方麵有豐富經驗,他會帶領團隊解決這個問題。"

一位年輕的毛熊專家用帶著濃重口音的中文說:"我們那邊有些設備雖然落後,但原理是相通的。可以先從簡單的開始,比如手術無影燈,培養皿這些。"

角落裡突然傳來一聲冷笑:"嗬,說得輕巧。你們知道進口CT機裡一個普通軸承要多少錢嗎?八千美元!就因為上麵刻著"MadeinUSA"!"說話的是個三十出頭的工程師,眼圈發黑,顯然是長期熬夜的結果。

1996年1月30日

研究中心的大會議室裡,800名專家被分成了20個工作組。每個組都領到了自己的任務清單和一堆拆解得七零八落的進口設備。

"第一組負責CT機,第二組核磁共振儀,第三組內窺鏡......"陳樾一邊分發資料一邊說,他的聲音已經沙啞得幾乎聽不清了,"每個組都要先進行逆向測繪,把現有設備的每個零件都拆解研究。"

電子組的組長是個精瘦的中年人,他皺著眉頭翻看資料:"這些電路板的設計太複雜了,光靠測繪恐怕......"他拿起一塊布滿精密元件的主板,"你們看這個信號處理芯片,上麵連型號都被打磨掉了,這要怎麼仿製?"

"老李,彆急。"陳樾拍了拍他的肩膀,從公文包裡取出一個牛皮紙袋,"這裡有完整的原理圖。不過,"他環顧四周,壓低聲音,"這些資料必須嚴格保密,看完立即歸還。"

一位年輕的女研究員小聲嘀咕:"這哪是仿製啊,簡直就是在重新發明輪子......"她手裡拿著一根內窺鏡的光纖,纖細的玻璃絲在燈光下閃爍著微弱的光芒,"這種光纖的純度要求達到99.9999%,我們連檢測設備都沒有。"

陳樾走過去,輕聲說:"小張,我知道很難。但你想過沒有,如果我們不做,就永遠要被彆人卡脖子。你願意看到病人因為等不到設備而耽誤治療嗎?"

女研究員的眼圈突然紅了,她想起自己得胃癌去世的父親,就是因為等不到胃鏡檢查,發現時已經是晚期。

1996年2月

深夜的研究中心,大多數實驗室的燈已經熄了,隻有陳樾辦公室的窗戶還亮著。他雙眼布滿血絲,麵前的煙灰缸裡堆滿了煙頭。科技係統的界麵上,CT機的三維圖紙正在緩慢旋轉,紅色的標記顯示著一個個技術難點。

"係統,把X射線管的設計方案再優化一下。"陳樾輕聲說,聲音嘶啞得幾乎聽不見,"特彆是散熱部分,我們的材料達不到原版的標準,必須在結構設計上彌補。"

係統發出輕微的嗡鳴聲,圖紙上的線條開始重新排列組合。陳樾揉了揉太陽穴,他已經連續工作36個小時了,但比起身體上的疲憊,精神上的壓力更讓他喘不過氣。他知道,全國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這個項目,有多少病人等著這些設備救命。

第二天的小組討論會上,陳樾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會議室,把一疊圖紙鋪在桌上:"各位,這是我想到的一些改進方案。比如這個CT機的旋轉機構,我們可以用這種新型軸承結構來彌補材料強度的不足......"


最新小说: 屍陀陵咒 九劍定乾坤:彆名護花校草 鄉村快活逍遙神醫 回到家鄉:從捕魚開始的悠閒生活 京夜來信 每個世界,我都有後台 修仙:從裝備欄開始 軍魂八極:我的拳頭就是密令 林陽自傳琴弦上的年輪番外篇 君臨萬界,從開局無上帝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