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裡嗡嗡作響。
人們頭一回咂摸出味兒來:原來除了吭哧吭哧生產,廠子裡頭還有這麼一大片沒開墾的地!
可王鐵山接下來的話,才真顯出那份穿破眼前光景的眼界。
他望著兩位領導,一字一句,異常鄭重。
“我個人,不要一分錢好處。”
“隻請求一件事:將來,要是這小組的點子真真切切給廠裡、給國家省下了大錢,帶來了好處……”
“能不能,從這省下的錢裡,勻出那麼一股,專門作為小組的‘革新獎’?”
“這獎金,一半,重賞立了頭功的組員;另一半,反手再投進去,挖得更深!”
這番話,如同黑夜裡的閃電,瞬間把兩位領導眼睛裡的火苗,“嘩啦”一聲點亮了。
他們立刻領悟了王鐵山的深意。
這不是資本主義分紅,更非中飽私囊。
這是在打造一個“技術反哺技術、創新激勵創新”的良性循環!
所有的成果,都緊扣著“為國家增產節約”這個宏大目標。
這構想完美契合了那個年代“講貢獻,搞革新”的時代號召!
高副縣長和錢東海副部長激動地站起身,注視著眼前這個在技術和思想上雙雙領先的青年,眼中是難掩的欣賞與讚歎。
“好!”
“好一個‘技術革新與資源再生實驗室’!”高副縣長滿臉通紅,當場拍板。
“王鐵山同誌!你這個提議太好了,太及時了!”
“我代表縣委全力支持!”
錢東海副部長重重點頭。
“我代表軍區也完全同意!”
“這個實驗室不僅要建,還要高標準建!”
“需要什麼設備、人才,我們軍分區開綠燈!”
就這樣,在兩位領導全力支持下,“技術革新與資源再生實驗室”正式成立。
王鐵山眾望所歸,成為首任主任。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課餘實習生”的身份,將妹妹王銀貴正式列入實驗室名單。
她負責實驗室最基礎也是核心的工作:物料消耗與再生效益統計。
王鐵山要用最正規的方式,親手培養她那份與生俱來的管理天賦。
……
障礙掃清後,軍用掛車項目在“奇跡車間”和主廠區的通力合作下勢如破竹。
僅用一個月,二十套特種軍用掛車便提前且超額完成!
消息傳到省裡,震動全省機械行業。
省機械廳與省軍分區聯合下發紅頭文件,對縣機械廠與軍墾農場的“軍民合作”典範進行全省通報表彰。
王鐵山的名字和他提出的“技術革新與資源再生”理念,第一次進入了省高層領導的視線。
項目慶功宴上,觥籌交錯,人人沉醉於勝利的喜悅。
軍代表錢東海卻拿著一份蓋有鮮紅“絕密”印章的文件,徑直走向王鐵山。
那不是嘉獎令。
而是一份來自省城、措辭鄭重的邀請函。
“王顧問,”錢東海神色凝重。
“省機械廳和省國防工辦遇到了大麻煩。”
“一個多月前從東德進口的一批特種掛車,出了嚴重質量問題,全省專家都沒轍。”
“他們聽說你的事跡後,決定組織一次全省最高級彆的技術攻關會。”
他將那還帶著油墨香味的紅頭文件鄭重交到王鐵山手上。
“他們正式邀請你,作為本次技術攻關大會最年輕的特邀專家,三天後赴省城……”
“去會診那批讓專家們束手無策的‘洋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