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葉店的木櫃與沾褐的指尖
社區“茗香居”的木質門口總飄著淡淡的茶香,我攥著傳單蹲在對麵的石凳上,看葉景行穿著淺灰色對襟布衫忙碌。他的袖口繡著暗紋茶芽,洗得有些發白卻依舊平整,左手握著紫砂茶壺,右手正用茶針撬開緊壓的普洱餅——指尖沾著淡淡的茶褐,指甲縫裡嵌著細碎的茶末,是剛分揀明前龍井時蹭上的。店裡的博古架擺滿茶器:青花瓷杯泛著瑩光,汝窯蓋碗帶著冰裂紋,粗陶茶寵被摩挲得發亮,最顯眼的是台百年香樟木老茶桌,桌角放著本翻舊的《茶經》,某頁貼著張泛黃的便簽,是王阿婆寫的:“景行,下周來買明前茶,給我留二兩”,字跡裡滿是信賴。
上周暴雨,我躲進茶葉店避雨,撞見他對著手機歎氣。屏幕裡是兒子發來的消息:“爸,網上速溶茶包一天賣幾千份,你這實體店一天賣不了半斤,不如關店跟我做電商”,字體加粗,透著不耐煩。他的指尖反複摩挲著屏幕,嘴角抿成條緊繃的線,茶櫃下卻壓著張雲南茶農的供貨單:“明前普洱漲價30%,需預付定金5000元”,墨跡被雨水洇了邊;但他的牛皮記事本上,卻用紅筆圈著“明天給張叔泡新到的碧螺春(他說老茶喝著胃裡舒服)”“幫小雅留半斤無硫茉莉花茶(她媽媽說孩子寫作業時愛喝)”,字跡裡藏著股不服老的執拗。
幫茶葉店送傳單時,我見過他在門口攔著收廢品的小販。小販抱著捆舊茶盒喊:“葉叔,這堆包裝賣我吧,15塊錢!”茶盒上“1998年西湖龍井”的字樣雖已褪色,卻還清晰可辨——是老顧客李伯寄存的空盒,說“留著念想,等孫子回來給看看當年喝的茶”。葉景行急忙搶過來,用軟布仔細擦茶盒上的灰,動作輕得像在嗬護易碎的珍寶:“這是李伯的回憶,你拿去當廢品賣,他得心疼死”。小販翻個白眼走了,嘴裡嘟囔“守著舊茶盒能當飯吃?”,而他轉身就把茶盒放進玻璃展櫃,旁邊還擺了張李伯年輕時喝茶的老照片,說“得讓這念想有地方放”。
掃街時撿過他扔掉的銷售單,揉得皺巴巴的,用鉛筆標著“給低保戶陳嬸減50元(她兒子在外地,湊錢買茶不容易)”“拒絕進碎茶冒充好茶(寧願少賺,也不能砸招牌)”。那天傍晚,我看見他給獨居的張叔煮普洱,用的是砂銚子,小火慢煮,茶香飄滿整條街。張叔要多給錢,他卻擺手:“您常來陪我說話,這茶就當我請您的”。這種“在柴米油鹽裡摳搜,卻對茶客掏心掏肺”的執念,曾讓我蹲在石凳上鼻尖發酸:原來有人把茶葉店當成社區的“茶話亭”,讓快被遺忘的慢品時光,還能接著裝大家的故事。
後頸的麻意襲來時,我正靠在茶葉店的木櫃上打盹,夢裡全是茶針撬茶的輕響與煮茶的咕嘟聲。月光透過木窗的縫隙照進來,在地上投下細碎的影子,像極了茶罐裡的茶葉。
二、茶罐旁的荊棘與掌心的茶香
再次睜開眼時,手腕傳來一陣刺痛。我猛地坐起來,發現自己趴在“茗香居”的老茶桌上,麵前攤著張雲南茶農的定金單,“逾期不付取消供貨”的紅色印章刺得人眼疼。巷口奶茶店的喇叭聲吵得人頭疼:“網紅果茶買一送一,比茶葉方便又好喝!”那聲音像把錘子,一下下砸在心上。
我這才驚覺,自己變成了葉景行。
摸向手腕,風濕關節炎又在疼——昨天給顧客煮普洱煮到半夜,現在還得強撐著去茶倉,店裡的明前龍井隻剩二兩,王阿婆今天要來買,不能斷貨。茶店的操作台上,擺著三份“生存難題”:房東的催租通知,用粗筆寫著“下月起房租漲400元,不繳就搬”,落款日期是明天;兒子的電商計劃書,“實體店”被劃掉改成“賣茶包”,最後一行寫著“成本降50%,利潤翻三倍”;還有張皺巴巴的銷售單,昨天的銷售額加起來隻有180元,連付茶農定金的零頭都不夠。
牆上的老伴遺照蒙著層薄灰,她生前是茶店的幫工,照片裡的她穿著淺灰色對襟布衫,正幫著分揀茶葉,笑得很溫柔。她總說“咱們賣茶,要讓大家喝到真味道”,現在博古架上還留著她最喜歡的汝窯蓋碗,標簽上寫著“2018年春,和景行去景德鎮買的”,字跡已經褪色。我摸向收銀盒,裡麵隻有幾張皺巴巴的零錢,最大的是張50元,是昨天陳嬸硬塞的,說“葉叔,您彆總吃虧”。
早上7點,我提著茶籃去茶倉。茶倉在老巷深處,路麵坑窪,我拄著拐杖慢慢走,手腕的疼痛越來越明顯。剛把明前龍井裝罐,就看見王阿婆拄著拐杖走過來,鞋尖沾著露水:“景行,我昨天跟你說的明前茶,今天有嗎?我孫女從外地回來,想讓她嘗嘗我年輕時喝的味道。”我笑著說“有,特意給您留著呢”,轉身從茶櫃最上層拿出密封的茶罐——為了這二兩明前龍井,我跟茶農磨了半個月,還多付了200元定金,就怕阿婆喝不上。
剛把茶葉包好,小雅的媽媽就皺著眉走進來,手裡拿著個網購茶包:“葉叔,你這茉莉花茶怎麼比網上貴這麼多?網上9.9元能買一大包,你這半斤就要50元,太坑了。”我手裡的茶勺頓了頓,心裡有點發緊,卻還是把茉莉花茶倒進蓋碗,用80℃的熱水衝泡,茶湯清亮,花香四溢。“您嘗嘗,”我把茶碗遞過去,“我這是無硫的,孩子喝著放心,網上的便宜茶多是硫磺熏的,聞著衝,喝著傷嗓子。”她抿了一口,眼神裡的質疑慢慢消散,卻還是說“那也太貴了,我再想想”,轉身走了,留下的冷風,吹得博古架上的茶寵輕輕晃動,像在歎氣。
中午忙到沒空吃飯,我啃著冷包子,就著自己泡的粗茶。包子是昨天買的,已經有點硬,卻還是得往下咽——省點錢,好給茶農打定金。這時張叔走進來,手裡攥著張皺巴巴的20元錢,臉漲得通紅:“景行,我想買半斤普洱,錢沒帶夠,能不能先賒著?我下次來一定補上。”他的頭發全白了,手裡拄著根撿來的木棍,手抖得厲害。
我連忙接過錢,又從收銀盒裡拿出30元遞給他:“張叔,您拿著,這普洱我請您喝,再給您煮一壺,您慢慢喝。”他的手抖著接過茶杯,眼淚差點掉下來:“我老伴生前最愛跟我一起煮茶,她總說‘這茶得慢慢煮,才好喝’,現在她走了,我就想喝點咱們以前常喝的普洱,好像她還在我身邊一樣。”我給砂銚子添上炭火,看著普洱在水裡慢慢舒展,茶香飄滿小店,心裡又酸又暖。
下午有位家長帶著孩子來,問“有沒有適合孩子喝的甜茶,像奶茶一樣”。我看著小本子上的記錄:“小雅愛喝淡茉莉花茶”,咬咬牙去超市買了點天然蜂蜜,想給孩子做“蜂蜜茉莉花茶”。剛把蜂蜜倒進茶罐,就想起老伴說的“茶要喝本味,加東西就變味了”,心裡一陣發緊,又趕緊把蜂蜜倒了出來——改成用茉莉花茶煮水,雖然沒那麼甜,卻能保留茶的清香。我給孩子倒了杯,說“慢慢喝,這茶裡有花的香味”,孩子抿了一口,笑著說“比奶茶好喝,不膩”。
正煮著茶,兒子突然闖進來,手裡拿著個直播支架:“爸,我給你帶了直播設備,今天就開始賣茶包,保證比你賣散茶賺得多!”他看見我在煮茶,嘲諷道:“爸,你這煮茶的功夫,網上能賣十包茶包了,彆守著你的老古董了!現在誰還慢慢品茶,都是拿起來就喝。”我握著茶勺,指尖發顫,卻還是說“茶是用來品的,不是用來灌的。我賣茶,是想讓大家嘗到茶的真味道,不是賺快錢。你要是想做,就自己做,彆來動我的店”。他氣的把支架摔在地上,“砰”的一聲響,驚得孩子躲到了家長身後,罵了句“老頑固”,轉身走了。
傍晚給李伯泡新到的碧螺春,他啜了一口,閉上眼睛品了品,說“景行,還是你這兒的茶正宗,網上買的喝著像樹葉,沒這股清香”。我看著他滿足的表情,突然想起剛開茶店時,老伴和我一起去雲南收茶。山路難走,她卻笑著說“好茶都在深山裡,值得”,還幫著背茶簍,累得滿頭大汗。現在老伴走了,我更得守著這店,不能讓她的心血白費。
晚上收拾茶店時,聽見外麵有人議論:“葉景行就是賺黑心錢,一斤茶葉賣幾百塊,比黃金還貴,肯定是摻了什麼東西!”那些話像針一樣紮在心上,我摸了摸手裡的紫砂茶壺,壺身上的包漿是幾十年摩挲出來的,溫熱的。突然想起昨天給茶農打定金時,他說“葉哥,你是實誠人,我給你留最好的茶,彆人出高價我都沒賣”;想起張叔喝著免費普洱時的笑容;想起小雅媽媽今天又來買了半斤茉莉花茶,說“孩子喝了不咳嗽,值”——原來我的堅持,真的有人看見。
手機突然彈出消息,是小雅發來的:“葉爺爺,我把您煮茶的視頻發了朋友圈,好多同學媽媽想來看您煮茶,還想跟您學怎麼泡茶!”我看著消息,眼淚差點掉下來,連忙把小雅愛喝的茉莉花茶包好,放在櫃台上,旁邊貼了張紙條:“小雅,這茶給你留著,寫作業時喝,慢慢品”。我又開始整理茶罐,雖然累,卻覺得很值——能讓大家喝到真茶、好茶,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後頸的麻意襲來時,我正把老伴的汝窯蓋碗擦乾淨,放在博古架最顯眼的位置。茶葉店的燈亮著,茶香飄滿小店,像給這個寒冷的夜晚,裹上了一層溫暖的殼。我突然明白,自己守的不隻是茶葉店,是老伴的囑托,是傳統茶道的本真,是讓大家能靜下心來慢品時光的安心——哪怕再難,隻要還有人喜歡這縷茶香,就不能停下手裡的活。
三、茶香外的暖陽
再次醒來時,身上還帶著淡淡的茶香。我摸了摸手腕,沒有風濕關節炎的刺痛,隻有傳單邊緣割出的細小傷口。手機在褲兜裡震動,是社區群裡的消息:“葉叔的茶葉店火了!大家知道他的難處後,都來買茶、學泡茶,還有茶農主動給他降了供貨價,房東也同意不漲房租了!”
跑到“茗香居”門口,看見葉景行正教一群人煮茶,有老人,有年輕人,還有孩子,大家圍著老茶桌,手裡都拿著茶杯,笑得很開心。王阿婆的孫女正拿著《茶經》翻,說“葉爺爺,我也想跟您學品茶”。兒子也在旁邊,手裡拿著個新的茶罐,說“爸,之前是我不對,我幫您弄了個線上茶友群,大家都想嘗嘗您的茶”。
“小夥子,發傳單呢?”葉景行看見我,笑著揮揮手。他的淺灰色對襟布衫還是那麼乾淨,袖口的暗紋茶芽閃著光,手腕的風濕好了很多,不用再拄拐杖了。“茶農給我留了最好的明前普洱,”他指著茶罐,“下次煮茶,你也來嘗嘗,咱們一起慢品時光。”
風卷著傳單的邊角,嘩啦啦地響,像在應和店裡的笑聲。我咬了口熱乎的包子,突然明白葉景行茶罐裡的秘密——那些茶葉不隻是飲品,是他把對茶客的牽掛,泡進了每一杯茶裡,把對傳統的堅守,藏在了每一個茶罐裡。就像那杯煮普洱,看似普通,卻能在午後溫暖老人的心;就像那碗茉莉花茶,看似簡單,卻能給孩子帶去健康。
明天我還要來給葉叔送些新的傳單,他昨天說“想辦個‘茶話會’,問問大家想聽什麼茶道故事”。順便問問他,小雅的茉莉花茶有沒有喝完,我也想嘗嘗,那杯藏著慢時光的茶,到底有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