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光影裡的時光_一城千麵:我的無限穿越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江城穿越之光影裡的時光(2 / 2)

我用小螺絲刀調放映機的音量旋鈕,一點點試,每次調一點就放一段,“現在清楚點了嗎?再調大一點,到30分貝,讓後排的賓客也能聽見”。李奶奶湊在喇叭旁聽,笑著說“清楚了!清楚了!能聽見我當時說‘慢點逗,彆嚇著娃’,還能聽見他爺爺的笑聲,跟當年一樣”。我也笑,心裡卻有點酸——要是老伴還在,現在也能跟我一起修膠片,一起聽這些老聲音,他總說“修膠片要聽聲,聲音對了,影像才活”。

剛把李奶奶的膠片放在一邊晾乾,手機又震動了,是孫子發來的視頻電話,他在大學宿舍,背景裡有同學的笑聲。屏幕裡他舉著個數字修複軟件,界麵滿是按鈕,“奶奶,我幫您弄了個簡單的數字修複程序,您試試,把膠片掃進去就能自動補劃痕、調聲音,比您用鑷子快多了,還不累”。我看著屏幕裡的軟件,有點慌,手指都有點抖,“娃,奶奶老了,學不會這麼複雜的,這些按鈕我都看不懂,還是我的鑷子順手,用鑷子修得踏實,能摸著膠片,知道哪裡該補,哪裡該留”。孫子有點失落,眼神暗了暗,卻還是笑著說“沒事奶奶,等我放假回去教您,一步一步教,您肯定能學會,您先慢慢用鑷子修,我不催您,彆累著”。

掛了電話,我蹲在老木櫃前,翻老伴的膠片箱——想找段他拍的影像看看,緩解下心裡的澀。箱子是1985年的鐵皮箱,上麵印著“上海”,是老伴去上海出差時買的,現在有點鏽了,我用布擦得很亮。翻到最底層,摸到個未拆封的膠片盒,上麵寫著“1998.10.1結婚紀念日”,是當年的過期膠片,富士的硝酸片,我從來沒拆過,怕裡麵是空的,也怕看見他的影像會難過。

我猶豫了會兒,還是拆開了包裝,裡麵的膠片有點卷,卻沒壞。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膠片放進放映機。幕布上突然出現老伴的臉,他老了點,頭發白了些,卻依舊笑著,舉著相機說“念舊,今天是咱們結婚13周年,我跟你說個事兒,我偷偷存了點錢,等明年帶你去北戴河,拍好多好多膠片,就像2000年那次一樣,你不是說喜歡海嗎?咱們去住海邊的民宿,每天看日出”。影像裡的他,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上麵記著存錢的數額,“你看,已經存了一半了,明年肯定夠”。他還說“我知道你喜歡修膠片,以後我幫你拍,你幫我修,咱們一輩子都這樣,不分開”。

眼淚掉在膠片上,暈開一小片濕痕,我趕緊用軟布擦乾淨,怕損壞膠片,布是老伴的舊手帕,上麵有他的味道,“老周,你怎麼不跟我說啊,怎麼不等著一起去啊”。擦著擦著,想起李奶奶還在等滿月膠片,趕緊抹了抹眼淚,用袖子擦了擦臉,繼續調聲音——不能讓她著急,不能耽誤孫子的婚禮,老伴也會希望我把事做好的。

中午12點,終於把李奶奶的膠片修好,我用透明袋裝好,遞給她,“奶奶,修好了,您回去試試,要是還有問題,隨時來找我”。她拿著膠片,非要多給20元,“念舊,你辛苦了,這錢你拿著買點心吃,明天我讓孫子給你送喜糖”。我卻擺手,從牛皮本裡拿出張紙條,寫著“修複費30元”:“奶奶,說好30元就是30元,多收了我心裡不安,您孫子的婚禮重要,這膠片能派上用場就好,喜糖我等著吃”。

送李奶奶出門時,王爺爺來拿結婚照膠片,他穿著中山裝,是當年結婚時穿的,“念舊,我來拿膠片,想給你奶奶個驚喜,今天是咱們結婚48周年紀念日”。他看著補好的膠片,笑著說“念舊,你修得比新的還好看,這折痕還在,真好,跟當年一樣”。我遞給他個黑色的膠片袋,“爺爺,這袋子是防光的,您放好,彆曬著,放映時記得先預熱機器,老膠片怕突然受熱,預熱五分鐘再放”。他點點頭,小心翼翼地把膠片放進懷裡,“謝謝你啊念舊,我和你奶奶都謝謝你”。

下午2點,我提著帆布修複箱去文具店買新膠片。路過雜貨店,老吳師傅笑著喊“念舊,豆沙糕給你留著呢,剛出鍋的,熱乎”。我走進去,買了塊,付了5元,老吳說“不用多給,還是4塊5”,我卻笑著說“漲了就漲了,你做的好吃,值5塊”。咬了一口,豆沙餡甜而不膩,像老伴當年做的——他總說“念舊愛吃甜,豆沙要多放,煮得爛點,才好吃”,現在想起來,還能看見他在廚房煮豆沙的樣子。

到了文具店,老板拿出最後一盒16毫米膠片,是富士的硝酸片,包裝上有點灰,“蘇姐,這是最後一盒了,廠家不生產了,以後可能進不到了”。我接過膠片,心裡有點慌——要是沒了這種膠片,老放映機就用不了了,老伴的影像就沒法放了,“老板,真的沒了嗎?以後都進不到了?”老板點點頭,“現在都用數字的了,沒人用膠片了,廠家也不做了”。我付了65元,拿著膠片,心裡沉甸甸的,“以後隻能省著用了,得把老放映機好好保養,彆壞了”。

回到修複室,我把新膠片放進放映機,試放了一段老伴的煮麵影像。幕布上的他,還在笑著說“念舊,生日快樂,吃麵了”,我坐在放映機旁,吃著豆沙糕,眼淚又掉了下來——原來再難的日子,有這些光影,有街坊的牽掛,有老周的“陪伴”,就有了力氣,就能把日子過下去。

三、光影外的暖陽

再次醒來時,鼻尖還留著膠片味和豆沙糕的甜香,指尖的鬆針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雜貨店櫃台的涼意——我變回了自己,手裡還拿著剛溫好的牛奶,杯壁上凝著水珠,牛奶的溫度像修複室的暖光燈,很暖。

手機在褲兜裡震動,是社區群的消息,一條接著一條,像暖光一樣照亮屏幕,群裡很熱鬨,都是街坊們發的好消息:

“@所有人天大的好消息!蘇姐的‘拾光盒’升級啦!咱們街坊湊錢幫她買了數字掃描儀和新放映機,數字掃描儀能把膠片轉成電子版,還能存雲端,不怕丟;新放映機既能放膠片,也能放數字影像,以後老的新的都能放!王爺爺捐了200元,說‘念舊幫我修了結婚照,我得幫她,這錢是我和老伴的心意’;李奶奶織了10條毛線圍巾,在社區門口賣,每條50元,賣了500元,全捐了,說‘念舊幫我修了孫子的膠片,我也幫她做點事’;小夏把實習工資1000元全捐了,說‘蘇奶奶人好,教我認膠片,這錢該捐’;張阿姨送了箱蘋果,說‘給蘇姐補補身體’;社區還幫著申請了‘老手藝傳承補貼’,每月1500元,夠蘇姐買膠片、修複液和酒精了,以後不用愁耗材了!”

“蘇姐的孫子放暑假回來啦!這孩子真能乾,幫‘拾光盒’做了‘光影記憶館’網頁,把蘇姐修複的膠片都傳上去了,還加了‘故事區’,每個膠片下麵都寫著街坊的回憶,比如王爺爺的結婚照、李奶奶的滿月錄像,現在好多人在網頁上留言,說‘想修老膠片,想留住回憶’!還有外地的人聯係蘇姐,寄膠片來修,昨天就收到了北京的包裹,是位阿姨想修1980年的全家福,蘇姐說會好好修!‘拾光盒’的名氣越來越大了,咱們社區也跟著沾光!”

“社區在修複室旁邊加了個‘光影展櫃’,是用舊糧店的櫃台改的,刷了淡藍色的漆,跟修複室的牆一個色。展櫃裡放著蘇姐修複的經典膠片,有1976年王爺爺的結婚照、1995年老周拍的煮麵影像、2005年李奶奶孫子的滿月膠片、1998年小林的畢業照,每個展櫃都配了小屏幕,循環播放膠片影像,還放著耳機,能聽聲音。街坊路過就能看,像個小型博物館,好多孩子都來圍觀,問‘這是什麼呀’,蘇姐就給他們講膠片的故事,教他們認膠片,可熱鬨了!”

“蘇姐收了兩個學徒!一個是學數字媒體的大學生,叫小楊,放假來社區實踐,說‘想跟著蘇奶奶學修老膠片,把手藝傳下去,現在會修老膠片的人少了,不能讓手藝斷了’;一個是社區的年輕人,叫小鄭,22歲,喜歡老影像,說‘蘇奶奶的手藝厲害,我要學好,幫蘇奶奶打理網頁,讓更多人知道老膠片的美,知道‘拾光盒’’。蘇姐說會把自己會的都教他們,包括配修複液、補膠片缺角、擦聲軌,還會教他們認膠片材質,‘要讓他們知道,修膠片不隻是技術,還要懂回憶,有溫度’!”

我趕緊關了雜貨店的門,往“拾光盒”跑。晨霧已經散了,太陽升得老高,照在“拾光盒”的新玻璃窗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撒了層金粉。門楣上的膠片鐵皮牌在陽光下泛著銀輝,比以前更亮了,下麵的小銅鈴還在,開門時“叮”地響了一聲,像在歡迎我。

推開門,修複室裡更熱鬨,膠片味混著笑聲飄出來,像溫暖的風。蘇念舊正坐在新的數字掃描儀前,小楊在旁邊學用軟件,“奶奶,您看,用這個‘劃痕修複’功能,能自動識彆劃痕,還能保留原片的顆粒感,不丟煙火氣,比您用鑷子快,還不累”;蘇念舊點點頭,手裡拿著膠片,“好,你教我,我慢慢學,以後既能用鑷子修,也能用軟件,老的新的都不能丟”。小鄭在整理網頁留言,“奶奶,有個廣州的叔叔想修1978年的參軍膠片,說‘那是我爸的,想修好給他當生日禮物’,我已經回複他了,讓他把膠片寄過來”。

老放映機擺在角落,擦得發亮,旁邊放著好幾盒新膠片,是社區幫著找的,“我每天還是會放一段老影像,跟老周‘說說話’,告訴他‘拾光盒’越來越好,有好多人幫著守光影,守回憶”,蘇念舊笑著說。幕布上正放著1998年的結婚紀念日影像,老伴的聲音清晰:“念舊,下輩子還跟你一起拍膠片”,台下的街坊都笑著鼓掌,李奶奶坐在椅子上,擦著眼淚說“這光影真暖,像老周還在,還在跟咱們一起熱鬨”。

孫子拿著“光影記憶館”的宣傳冊,給街坊們講解:“大家看,這冊子裡有每種膠片的修複方法,還有蘇奶奶的修複故事,比如怎麼配修複液、怎麼補缺角,以後咱們社區的老影像,都能存在網頁上,永遠丟不了,還能分享給外地的親戚看”。有個年輕人舉手問“蘇奶奶,我能學修膠片嗎?我爺爺有卷1960年的抗戰影像,膜有點花,想修好給他看”,蘇念舊點點頭,笑著說“當然能,隻要你喜歡老光影,願意慢下來,有耐心,我就教你,修膠片要懂回憶,有溫度,不能急”。

社區主任手裡拿著個紅色證書,上麵寫著“槐安路時光守護者”,遞給蘇念舊:“蘇念舊同誌,這是大家投票選的,你用光影修複了街坊的回憶,守護了老時光,是咱們社區的榜樣!以後社區會一直支持你,讓‘拾光盒’的光影飄得更遠,讓更多人知道老膠片的美,知道老手藝的珍貴!”

蘇念舊接過證書,手指有點抖,眼眶有點紅,卻笑著說“謝謝大家,我隻是修了點膠片,沒想到大家這麼幫我。以前我總怕老膠片沒人修,怕老手藝沒人傳,現在有了數字掃描儀,有了學徒,有了‘光影展櫃’,我放心了。以後我會把守好這些光影,教更多人學修膠片,讓更多人愛上老膠片,記住心裡的人,記住老日子”。

老伴的“膠片記憶冊”放在新展櫃的最上層,旁邊放著個小屏幕,循環播放裡麵的膠片碎片,有槐花照、滿月影像、北戴河的海,還有煮麵的片段。街坊們圍著看,有的說“這是念舊和老周的故事,真暖”,有的說“咱們的故事也在裡麵,真好”。

“蘇姐,來塊豆沙糕!”我喊她,她笑著點頭,老吳師傅從雜貨店送來剛做的豆沙糕,還熱乎著,“念舊,給你留的,多放了豆沙,你愛吃的”。孫子幫她接過,還多給了我張“光影記憶館”的門票,上麵印著1985年的結婚影像,“叔叔,歡迎來參觀,以後常來幫蘇奶奶看看店,跟我們一起守光影”。

風卷著膠片味和豆沙糕的甜香,吹在臉上暖暖的。我看著修複室裡的熱鬨——蘇念舊在教修膠片,手指偶爾還會捏捏舊鑷子;孫子在講網頁,眼裡滿是光;街坊在看影像,臉上帶著笑;年輕人在學手藝,認真得很——突然明白蘇念舊光影裡的秘密:那些帶劃痕的膠片、磨痕的放大鏡、老放映機的“哢嗒”聲,不是“過時的手藝”,是她用耐心修複時光的遺憾,用堅持守護心底的牽掛;那些街坊的幫忙、孫子的傳承、社區的照料,不是“偶然的善意”,是生活裡最樸素的溫情,像修複液補劃痕一樣,把難日子熬成了甜,把冷時光捂成了暖。

第二天早上,我還沒開店,就看見“拾光盒”的燈亮了——蘇念舊正在放1985年的結婚影像,老放映機“哢嗒”響著,幕布上的光影暖得像太陽。她坐在放映機旁,手裡捏著修複鑷子,笑著說“老周,你看,咱們的‘拾光盒’越來越好,有好多人幫著守光影,守回憶,你不用惦記我,我過得很好”。

我想,以後的日子,槐安路的“拾光盒”會一直這麼暖,像蘇念舊常說的:“膠片會舊,影像會淡,但心裡的光,修不好,也丟不了;日子會難,回憶會遠,但身邊的暖,留得住,也傳得開——隻要心裡裝著愛,手裡握著匠心,再平凡的日子,也能像老膠片裡的光影一樣,溫暖、綿長,滿是煙火氣”。


最新小说: 黑夜裡的星辰 三角洲:開局偷紅,布魯斯破防了 這仙修得不對勁!助人為樂就能升級 覺醒神血後,美男們跪求和我生崽 我繼承了大佬的禦獸圖鑒 重生逆轉:從破產到商業巨鱷 年代:從校辦工廠造盲盒開始 滬上千金養毛茸茸,哥哥們爭著寵 離婚六年,我成神醫,你哭什麼? 網遊:開局一條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