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完正麵,我把糧票翻過來,準備拓背麵的“換紅糖”三個字,突然發現字的旁邊還有行小字,是用鉛筆寫的“1973.10.5,女兒十歲”,字跡很淡,要對著光才能看見——是李奶奶當年沒說的!“奶奶,您看,這還有行字,是您女兒十歲生日那天用的票!”我激動得眼淚掉了下來,滴在糧票上,趕緊用吸水紙擦乾淨,“不能讓眼淚毀了票”。李奶奶湊過來看,笑著說“對!就是那天!我女兒十歲,我攢了三個月糧票,換了半斤紅糖,給她做了個紅糖饅頭,她高興了好幾天”,眼淚也掉了下來,“沒想到這票上還記著日子,穗禾啊,謝謝你幫我找著了”。
我幫李奶奶把拓片晾乾,疊好放進信封裡,“奶奶您拿好,拓片彆受潮,想了就拿出來看看,像看當年的票一樣”。李奶奶接過信封,非要多給10元,“穗禾,你辛苦了,這錢你買塊雜糧餅吃”,我卻擺手,“奶奶,說好20元就是20元,多收了我心裡不安,您的玉米須比錢珍貴”。
送李奶奶出門時,老鄭提著他父親的工種糧票來了,票是用油紙包著的,“穗禾,我父親的票帶來了,您幫我查查廠家,拓個紋路,讓娃看看”。我接過票,是1985年的工種糧票(拾市斤),票麵印著“煤礦工人補助”,“老鄭你坐,我幫你查目錄,馬上就好”。
我打開父親的《地方糧票目錄》,翻到1985年的頁碼,裡麵夾著張便簽,是父親用鉛筆寫的“1985.煤礦工人老鄭,每月補5斤,下井危險,多補點是應該的”,字跡是父親的!“老鄭,你看,這是我父親當年寫的便簽,記著你父親的事!”我激動地把便簽拿給老鄭看,他接過便簽,眼淚掉在便簽上,“我父親從沒跟我說過下井危險,隻說當年有糧票吃就好,原來他當年這麼不容易,我還總跟他吵架,嫌他不關心我”。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父親的辛苦都在這票和便簽裡,現在知道了,以後好好孝敬他,還來得及”。
我幫老鄭拓完糧票紋路,查了廠家是“河北省糧食局”,把拓片和便簽都放進信封裡,“老鄭你拿好,給娃看的時候,跟娃說說他爺爺的辛苦,讓娃知道當年的日子不容易”。老鄭接過信封,說“穗禾,謝謝你,你幫我找到了父親的故事,也幫我懂了父親”。
中午12點,我提著帆布票匣去雜貨店買雜糧餅。路過“票證憶倉”時,我回頭看了一眼,確認糧票櫃關嚴了,“老票怕潮,得護著”。老吳師傅笑著喊“穗禾,雜糧餅給你留著呢,剛出鍋的,熱乎”,我買了塊,付了5元,咬了一口,麥香很濃,像當年和老伴一起吃的雜糧餅——他總說“穗禾,這餅有麥香,是好日子的味道”,現在想起來,還能看見他幫我擦嘴角餅屑的樣子。
到了文具店,老板拿出袋滑石粉,“趙姐,這是細滑石粉,拓糧票用的,3元”,我付了錢,心裡有點暖——有了新滑石粉,明天幫王爺爺拓票就不用愁了。回到“票證憶倉”,我把新滑石粉倒進小瓷瓶裡,蓋好蓋子,“父親,以後拓票有新粉了,您放心”。
下午2點,我繼續整理糧票,突然手機震動了,是孫子發來的視頻電話,他在大學的博物館裡,背景是展櫃裡的糧票,“奶奶,我把您的糧票故事跟老師說了,老師說可以幫咱們搞個‘糧票數字展’,把您的拓片和故事都放上去,讓更多人知道當年的日子”。我看著屏幕裡的孫子,笑著說“好啊,娃,你做得好,讓更多人知道糧票,知道咱們當年的日子,彆讓日子斷了”。孫子說“奶奶,放假我回去幫您掃描糧票,咱們一起弄數字展,我還想讓您給我的同學講糧票故事”,我點點頭,眼淚掉了下來,“好,奶奶等著,跟你的同學講當年的日子,講糧票裡的苦和甜”。
掛了電話,我坐在老木桌旁,拿出老伴的1978年結婚糧票,用新拓包輕輕拓著,滑石粉落在生宣上,像當年的雪花,“老鄭,你看,咱們的日子越來越好,娃們也懂咱們的日子了,你不用惦記我”。
三、糧票外的暖陽
再次醒來時,鼻尖還留著紙香和雜糧餅的麥香,指尖的滑石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雜貨店櫃台的涼意——我變回了自己,手裡還拿著剛溫好的牛奶,杯壁上凝著水珠,牛奶的溫度像“票證憶倉”的暖光燈,很暖。
手機在褲兜裡震動,是社區群的消息,一條接著一條,像暖光一樣照亮屏幕,群裡很熱鬨,都是街坊們發的好消息:
“@所有人天大的好消息!趙姐的‘票證憶倉’升級啦!咱們街坊湊錢幫她買了新的拓印工具和糧票展示櫃,新工具裡有專業的拓包、細滑石粉、高倍放大鏡(看票麵小字清楚);展示櫃是木質的,分五層,每層鋪著生宣,能放更多糧票拓片和故事,街坊路過就能看!王爺爺捐了200元,說‘穗禾幫我記了換雞蛋的故事,我得幫她’;李奶奶織了10條毛線圍巾,賣了500元;小孫把實習工資1000元全捐了,說‘趙奶奶教我懂了爺爺的日子,這錢該捐’;社區還幫著申請了‘老手藝傳承補貼’,每月1500元,夠趙姐買拓印材料和糧票保護用品了,以後不用愁耗材了!”
“趙姐的孫子放暑假回來啦!這孩子真能乾,幫‘票證憶倉’弄了‘糧票數字展’,把趙姐的30多枚糧票拓片和故事都傳到了網上,還加了‘故事留言區’,好多人留言說‘想聽聽自己家裡的糧票故事’‘沒想到當年沒糧票有錢也買不到吃的’;孫子還幫趙姐開了抖音賬號,每周三、周六下午播‘糧票故事’,教大家怎麼拓糧票、怎麼認糧票年代,第一次直播就有1000多人看,好多人留言說‘想讓家裡老人看看,回憶當年的日子’!”
“社區在‘票證憶倉’旁邊加了個‘時代記憶展櫃’,是用當年糧站的舊儲糧櫃改的,刷了清漆,跟‘票證憶倉’的老木櫃很配。展櫃裡放著趙姐的經典糧票拓片和故事,有1962年趙姐父親的全國糧票、1973年李奶奶的地方糧票、1985年老鄭父親的工種糧票、1992年小孫父親的學生糧票,每個展櫃都配了小牌子,寫著糧票的年代、背景和故事,比如‘1973年地方糧票(貳市斤):李奶奶攢了三個月,換半斤紅糖給女兒做十歲生日,票背寫著‘換紅糖’,藏著母親的愛’。街坊路過就能看,像個小型時代博物館,好多孩子都來圍觀,問‘這紙怎麼換吃的呀’,趙姐就蹲下來給他們講當年的日子,教他們認糧票,可熱鬨了!”
“趙姐收了兩個學徒!一個是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大學生,叫小楊,放假來社區實踐,說‘想跟著趙奶奶學糧票拓印和故事歸檔,把手藝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糧票裡的時代記憶’;一個是社區的年輕人,叫小鄭,24歲,他爺爺也有老糧票,說‘趙奶奶的故事讓我懂了爺爺的日子,我要學好,幫趙奶奶打理數字展,讓更多年輕人知道當年的苦和甜’。趙姐說會把自己會的都教他們,包括拓印技巧、糧票鑒定、故事記錄,還會教他們認不同年代糧票的特點,‘要讓他們知道,糧票不隻是紙,是咱們活著的日子,要記真、記牢’!”
我趕緊關了雜貨店的門,往“票證憶倉”跑。晨霧已經散了,太陽升得老高,照在“票證憶倉”的新玻璃門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撒了層金粉。門楣上的木質招牌掛了新的細棉線裝飾,旁邊還掛著個小銅鈴,開門時“叮”地響了一聲,像在歡迎我。
推開門,“票證憶倉”裡更熱鬨,紙香混著笑聲飄出來,像溫暖的風。趙穗禾正坐在老木桌前,教學徒小楊拓糧票,“拓包要蘸勻滑石粉,按的時候輕,一圈圈轉,彆蹭到票麵的字”;小楊聽得認真,手裡拿著拓包,慢慢按,“奶奶,我拓的麥芒清楚嗎?會不會太淡了?”趙穗禾笑著說“清楚,再按輕點就更好了,糧票的紋要拓得真,像當年印出來的一樣”。小鄭在旁邊整理數字展的留言,“奶奶,有個北京的阿姨留言,說她家裡也有1973年的地方糧票,想讓您幫她記故事”。
老伴的糧票記憶冊放在新的展示櫃最上層,旁邊放著孫子做的數字展二維碼,“大家掃這個碼,就能在網上看糧票故事,還能留言說自己的糧票日子”,趙穗禾笑著說。展櫃前圍著好多街坊,有的看拓片,有的掃二維碼,有的問糧票年代,王爺爺在給孩子們講當年換雞蛋的故事,李奶奶在講換紅糖的日子,小孫在給年輕人看他父親的學生糧票,熱鬨得像過年。
社區主任手裡拿著個紅色證書,上麵寫著“樺樹街時代記憶守護者”,遞給趙穗禾:“趙穗禾同誌,這是大家投票選的,你用糧票拓印和故事歸檔,守護了咱們社區的時代記憶,讓年輕人知道了當年的日子,是咱們的榜樣!以後社區會一直支持你,讓‘票證憶倉’的糧票故事飄得更遠,讓更多人知道糧票的意義,知道老日子的珍貴!”
趙穗禾接過證書,手指有點抖,眼眶有點紅,卻笑著說“謝謝大家,我隻是給糧票拓了點紋,記了點故事,沒想到大家這麼幫我。以前我總怕糧票沒人懂,怕老日子沒人記,現在有了新工具,有了學徒,有了數字展,我放心了。以後我會教更多人學拓印、記故事,讓更多人知道,糧票裡藏著咱們的根,藏著咱們的日子,不能丟”。
孫子的“糧票數字展”海報貼在牆上,上麵印著1962年的全國糧票和趙穗禾拓票的照片,寫著“糧票裡的日子,我們一起記”。有個年輕人拿著手機,對著海報掃碼,說“我要把這個展發給我爺爺,他肯定喜歡,他也有這種糧票”。趙穗禾笑著說“好啊,讓你爺爺也來講講他的糧票故事,咱們一起記日子”。
“趙姐,來塊雜糧餅!”我喊她,她笑著點頭,老吳師傅從雜貨店送來剛做的雜糧餅,“穗禾,給你留的,多放了麥麩,你愛吃的”。孫子幫她接過,還多給了我張糧票拓片,是1973年李奶奶的地方糧票,背麵印著“換紅糖”三個字,下麵寫著“李奶奶的日子,1973.10.5,女兒十歲”。
風卷著紙香和雜糧餅的麥香,吹在臉上暖暖的。我看著“票證憶倉”裡的熱鬨——趙穗禾在教拓印,學徒在學按拓包,街坊在看展櫃,孫子在講數字展,突然明白趙穗禾糧票裡的秘密:那些老糧票、銅框放大鏡、拓包,不是“過時的紙和工具”,是她用耐心拓印時代的紋,用堅持記著日子的甜;那些街坊的幫忙、孫子的傳承、社區的照料,不是“偶然的善意”,是生活裡最樸素的溫情,像拓包輕按糧票一樣,把難日子熬成了甜,把冷時光捂成了暖。
第二天早上,我還沒開店,就看見“票證憶倉”的燈亮了——趙穗禾正在拓1962年父親送的全國糧票,拓包在生宣上輕輕轉著,滑石粉像當年的雪花,落在紙上。她坐在老木桌旁,對著糧票笑著說“父親,你看,咱們的日子有人記,咱們的根有人護,你不用惦記我”。
我想,以後的日子,樺樹街的“票證憶倉”會一直這麼暖,像趙穗禾常說的:“糧票會黃,紙會破,但拓印的紋不會淡;日子會遠,記憶會淺,但記著的故事不會忘——隻要手裡握著拓包,心裡裝著日子,再平凡的日子,也能像糧票裡的故事一樣,真實,暖人,藏著永遠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