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6月22日夏至清晨,林初夏和她的龍鳳胎哥哥,在吉省春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呱呱墜地。
滿月那天,他們的名字也正式落定。
女孩叫林初夏,男孩叫林朝暉,他們還有一個三歲的姐姐,林春棠。
林家五口人,在這座東北工業重鎮,開始了新的生活。
林初夏很快確認,這是一個與她前世曆史高度相似的平行時空。
然而,這份認知帶來的不是欣喜,而是隱隱的憂慮。
她清晰地記得緊隨其後的19581962年,那場席卷全國,餓殍遍野的大饑荒!
這個年代,是真的會餓死人的!
通過父母的談話和家裡的環境,林初夏了解到:
父親林長生,22歲,是春城市第一汽車製造廠(當地人習慣稱“一汽”)的二級技術工人,每月工資36元。
母親薑淑怡,21歲,在市紡織廠做車間女工,月工資25元。
雙職工家庭,在50年代這個絕大多數人還在為溫飽掙紮的年代,也算是起點比較高的家庭了,吃穿用度比普通家庭寬裕許多,畢竟她的投胎有點不符合正常流程,家庭很可能隨機的是後富。
林初夏一家5口和爺爺奶奶還有大伯一家5口住在獨棟小院裡。
爺爺奶奶住在正屋,大伯一家5口住在東廂房,林初夏一家5口住在西廂房。
一家子雖有拌嘴,但是日子過的倒是不差。
爺爺奶奶在家幫忙做飯,順便照顧孩子,大伯林長喜繼承爺爺的工作在糧食局上班,大伯母孫琴貴在日化廠工作。
大伯一家有3個兒子。
大堂哥林繼業,今年7歲;二堂哥林繼強,今年4歲;三堂哥林繼輝,今年2歲。
幾個孩子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不僅把家裡鬨的雞飛狗跳,鄰居也是苦不堪言。
林初夏一家雖然住西廂房裡,麵積不算闊綽,但薑淑怡硬是收拾出兩間規整的屋子,處處透著這個能乾主婦的利落勁兒和那個年代特有的樸素整潔美學。
推開刷著藍灰色油漆的木門,一眼望去,屋裡收拾得板板正正,溜光水滑。
地麵是紅磚墁地,被掃得一塵不染,牆角連根頭發絲兒都難找。
最顯眼的是那張靠牆擺放的棗紅色方桌,桌麵擦得能照出人影。
桌麵上,一個藤編的托盤裡,印著鮮豔大朵牡丹花的暖水瓶和兩個描著紅雙喜字樣的白底搪瓷缸子,碼放得整整齊齊被一塊紅藍格子布罩住。
托盤邊是一個木頭發條座鐘,每到整點就“噹噹噹”的敲個不停。
窗台邊,木製的簡易洗臉架穩穩地立著,三條毛巾按照顏色區分開來,對折得棱角分明,搭在橫杆上。
洗臉架下層並排放著兩個紅色搪瓷臉盆,盆底印著一個“囍”字,盆沿有些許磕碰掉瓷的痕跡,露出裡麵黑色的底鐵,但整體擦得鋥亮發光。
兩把刷毛磨得有點發散的牙刷放在被當成牙缸的鐵皮罐頭裡,一盒白色的樂口淨牌牙粉,扁圓鐵盒裝的人參牌雪花膏,和一塊黃色散發著硫磺皂味的固本肥皂,都規規矩矩緊挨著窗台排列。
視線轉到占據了房間相當大麵積的火炕上。
炕上最醒目的家具就是靠著炕梢牆壁立著的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