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推移,兩位軍閥間的大戰愈發白熱化。
雙方在多地區展開激烈戰鬥,為了爭奪地盤更是不斷增兵,使得陣地反複易主,死傷不計其數,誰也沒能討到便宜。
一時間關注這場戰爭的人們也不好判斷,究竟哪一方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不過隨著第三位軍閥加入戰局,使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天秤出現傾斜。
正當寧省與吳省拚的火熱時,福省督軍孫川率兵從福省攻入吳省,陸大帥頓時腹背受敵,隻得分兵兩路作戰,抗衡來犯之敵。
但由於人數上的差距以及手下叛變,使得原本勢均力敵的戰局瞬間被打破,短短時間裡,吳省一方便被打的節節敗退,地盤接連丟失。
剩餘的殘存吳省軍隻能不斷退讓,兵力向海都市一帶收縮。
但寧福兩大軍閥並不打算放過他們,兩支軍隊兩邊夾擊,對吳省軍閥形成合圍之勢,要將這支殘敵徹底消滅。
戰火波及到海都市一帶,頓時讓這裡人心惶惶,洋人那邊還好,但夏國人都很擔憂戰鬥會打到自家門口,畢竟吳省的部分軍隊已經開始在城內駐紮。
海都市下轄各縣也是人人自危,他們可沒有軍隊保護,當地保衛團民兵對上正規軍閥根本就是送菜,萬一這些軍閥對各縣進行劫掠,將會是一場災難。
而崇興縣這邊自然也是人心浮動,不少人都有怨氣,剛在陳局長治下過了幾天好日子,結果兵災又要來了。
如今寧省軍閥在戰爭中取得巨大優勢,所有人都很清楚,寧省軍就算不去其他縣,也絕對會來崇興縣掃場。
誰讓陳卓把何家人全給滅了,那位何師長怎麼可能不來複仇。
大家都在考慮何去何從,是否棄城逃離,但都猶豫不決遲遲沒有動身,一方麵是舍不得家產,另一方麵也是心存僥幸,覺得城破之後軍隊可能不會大開殺戒。
畢竟不管怎麼說,那位何師長好歹也是崇興縣本地人,應該不會太為難大家。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鼓起勇氣去找陳卓,好意勸他帶部隊走人,也有人願意組織人手為他效力,一同守城。
隻是不管人們抱有何種心態,但大家的相同點就是,沒人認為陳卓會贏。
雖說陳卓來到崇興縣以後戰績斐然,端掉何家堡,消滅保安團暴亂,又鎮壓諸多豪紳惡霸,但這一次要麵對的敵人可是軍閥。
一旦爆發戰爭,武裝警察怎麼可能會是正規軍的對手,更何況雙方還有巨大的人數差距。
但讓人意外的是,無論人們怎麼勸告陳卓避其鋒芒,對方都不為所動,絲毫沒有棄城逃離的打算。
而且陳卓不僅不跑,反而還經常派遣部隊到周圍各縣一帶進行剿匪或者打擊犯罪等行動。
這種越界行徑讓當地勢力十分惱火,但全都敢怒不敢言。
再加上因戰火導致,吳省乃至海都市範圍內的交通樞紐幾乎都被切斷,各地區暫時各自為政,這也為陳卓的管轄延伸提供有利條件,聲名傳播愈發廣泛。
就在各方勢力心思想法各異之時,距離崇興縣數十公裡外的地方,出現了大量士兵的身影。
從天空向下望去,人頭攢動,幾乎形成一條蜿蜒長龍,一眼估算這支軍隊的人數不下上萬人。
還有幾輛卡車行駛在崎嶇不平的路上,車上裝載著幾門老式大炮,因車輛較少的緣故,還有一些輕型火炮和重機槍需要數名士兵抬著前行。
“師長,我軍距離崇興縣已經不足五十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