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紀委的接收提示音在修複室裡響了三遍時,宋昭正用棉簽蘸著酒精擦拭傘骨縫隙。
蘇晚的手機屏幕亮得刺眼,她指尖懸在消息框上,像是觸到了燒紅的炭。
“董科長申請介入。“她聲音發顫,尾音卻帶著破繭的銳度,“陸遠說,她調閱了物證中心近三年的冷案備份。“
宋昭的鑷子停在半空。
傘骨是老竹做的,二十年的包漿在燈下泛著琥珀色,他能聞到竹纖維裡滲著的黴味——和當年父親辦公室裡的舊書味一模一樣。
窗外的梧桐葉沙沙響,他突然想起董嵐帶他第一次勘查現場時說的話:“技術警察的眼睛,要比罪犯多眨半秒。“
48小時後,雨絲裹著秋涼拍在圖書館的玻璃上。
宋昭正俯身在顯微鏡前,鑷子尖挑開傘骨夾層的瞬間,一截銀白的膠片“叮“地落進托盤。
門軸轉動的輕響混著雪鬆香水味鑽進鼻腔時,他不用抬頭也知道是誰來了。
“宋昭。“
聲音像淬過冰的手術刀,精準劃開滿室的寂靜。
他直起腰,後頸的冷汗順著領口往下淌——真相之眼的金紋剛褪下去,太陽穴還在突突跳。
董嵐站在門口,黑色風衣沾著細雨,肩章在廊燈下泛著冷光。
她的目光掃過顯微鏡下的膠片,又落在他發紅的眼尾:“物證保存的黃金法則。“
宋昭喉結動了動。
七年前在省廳培訓,這個女人踩著十厘米的高跟鞋,用教鞭敲著投影屏說:“第一條,時間是最毒的篡改者;第二條,溫度和濕度會吃掉真相;第三條——“
“最不起眼的地方,往往藏著最致命的證據。“他接得很輕,卻像塊石頭砸進兩人之間的空氣裡。
董嵐走進來,指尖劃過桌上的顯影液瓶。
蘇晚已經戴上白手套,正把膠片放進暗盒,發梢掃過宋昭手背:“需要十分鐘。“
暗房的紅燈亮起時,董嵐從公文包取出一疊打印紙。
宋昭瞥見最上麵那張的標題——《江城市物證管理係統異常代碼統計》,“寒蟬“兩個字被紅筆圈了三次。
“這個代號,省廳檔案裡查無記錄。“她推了推金絲眼鏡,“陸遠說,舉報信裡的光譜分析報告,和你三年前破的"碼頭沉屍案"手法如出一轍。“
宋昭的指節抵著桌麵。
三年前那個雨夜,他在浸水的集裝箱裡翻出半枚帶泥的指紋,就是用光譜分析鎖定了搬運工的膠鞋型號。
趙振邦當時說他“故弄玄虛“,現在這四個字,正刻在他掌心的紋路裡。
“顯影完成。“蘇晚的聲音從暗房傳來。
三張照片攤在修複台上,像素顆粒像撒了把碎鹽。
宋昭湊近時,金紋又開始在眼底翻湧——黑色SUV的尾標被雨水泡得模糊,但“林記修傘“的反光貼卻刺眼得很;穿黑夾克的男人彎腰搬木箱,袖口滑上去的瞬間,手臂內側的刺青像條爬動的蛇:H7。
“林浩宇的保鏢編號。“董嵐的指甲叩在照片上,“上個月我在慈善晚會上見過他的貼身護衛,左手臂都是這種編號。“
蘇晚的手指停在民國商會檔案的某一頁。
紙頁邊緣泛著茶漬,“林記傘鋪注銷聲明(1998)“幾個字被紅筆標了重點,下方一行小字刺得人眼睛疼:“林氏基金會受讓"林記"商標,0元。“
“用死人的招牌,養活活人的惡。“她合上檔案時,封皮發出脆響,“1998年,宋叔......“
她突然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