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昭的目光正鎖在她微顫的睫毛上。
他想起車禍前那個雨夜,父親的書房飄著墨香,自己翻到半本舊傘譜時,老人說:“有些老手藝,是要用來藏秘密的。“
董嵐抽出鋼筆,在照片背麵畫了個箭頭:“現在交證據,趙振邦能在半小時內讓它們變成"偽造物"。“她抬眼時,鏡片後的目光像把刀,“我們要讓證據自己"走"。“
“逆向投送。“宋昭接口,“積案推進會那天,所有參會領導的郵箱都會收到一份"第三方複核報告"。“
蘇晚已經打開電腦,省廳信頭模板在屏幕上泛著藍光:“我來排版,用古籍修複的做舊技術處理水印。“
“我負責文書格式。“宋昭的手指在鍵盤上翻飛,“加入AI圖像增強術語,他們查資料時會發現這些術語確實出自《刑事技術前沿》最新刊。“
董嵐從風衣內袋摸出個U盤:“這裡有省廳近三年的技術報告模板,相似度控製在78%——太像會被懷疑,太不像會被當垃圾。“她停頓了下,“最關鍵的是自毀型PDF。“
宋昭調出編程界麵,代碼在屏幕上流淌:“打開後60秒自動刪除,但會記錄IP地址。
他們急著看,就會用私人手機,留下違法查看的痕跡。“
蘇晚突然笑了,眼尾彎成月牙:“就像小時候,我把糖紙藏在古籍裡,總以為沒人發現。“
宋昭的手指頓了頓。
他想起十四歲那年,自己蹲在人販窩點的破屋裡,透過發黴的窗紙看見個紮羊角辮的女孩,正把糖紙塞進《江城風物誌》的書縫——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她故意留下的定位標記。
推進會當天的陽光格外刺眼。
趙振邦站在**台中央,領帶結係得死緊,喉結隨著“宋昭案為個人行為“的發言上下滾動。
突然,前排副局長的手機“叮“地響了一聲,緊接著是紀檢組長、宣傳科長......
宋昭在監控室裡盯著大屏幕。
趙振邦的臉從紅變白,又從白變青,最後定格在“繼續“兩個字的口型上。
但會沒開完,紀檢組的人就帶著工作證進了會場,照相機的閃光燈像一串炸開的鞭炮。
深夜的昭陽巷飄著焦糊味。
宋昭踩著碎磚往巷尾走,鞋底蹭過一塊燒焦的木板——背麵有刀刻的痕跡,“春蠶到死絲方儘“,墨跡被煙火熏得發褐。
他指尖剛觸到木痕,金紋就如潮水般漫過瞳孔。
劇痛裡,他看見二十年前的雨夜:父親坐在舊書桌前,鋼筆在信紙上沙沙作響,窗外閃過個少年的影子,藍布衫角繡著“市圖實習“四個字。
父親猛地起身,將信塞進傘柄,扔出窗外。
“那把傘......“宋昭踉蹌著扶住斷牆,喉嚨發腥,“當年被送到了圖書館。“
他開始跑。
風灌進衣領,心跳聲蓋過了身後的警笛聲。
圖書館的輪廓在夜色裡越來越清晰,三樓值班室的燈還亮著,暖黃的光透過窗欞,像一團跳動的火。
蘇晚的影子在窗簾上晃了晃。
她正捧著一本《江城風物誌》,指尖沿著書脊滑動,突然抽出張泛黃的信紙。
封麵上的字跡他再熟悉不過——是父親的鋼筆字,力透紙背:“致未來的我——若你看見這封信,說明"寒蟬"終於醒了。“
宋昭的手按在圖書館的玻璃門上,呼吸在玻璃上凝成白霧。
他聽見自己劇烈的心跳聲,混著門內隱約的翻紙聲,像鼓點,像戰歌,像某個被封存了二十年的秘密,終於要撕開最後一層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