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嵐的手指在鍵盤上翻飛,屏幕上跳出基金會曆年審計報告。“找到了!“她點著一行字,“2003年起有筆"傘骨計劃"撥款,名義是文化遺產修複,實際流向離岸賬戶。“她抬頭時眼睛發亮,“和林阿誠接手林誠置業的時間完全吻合。“
她快速打包文件,標注“高度關聯1998年縱火案“時,鼠標懸在“提交“鍵上:“陳硯那邊......“
“他要的是證據鏈。“宋昭扯鬆領帶,“不是故事。“
下午兩點的周老七家,窗台上的收音機正放著咿呀的戲曲。
蘇晚蹲在老人腳邊,裝古籍修複工具的帆布包攤在地上。
她給老人換膏藥時,瞥見他頸間晃出枚銅牌——紋路盤曲如枝,正是古籍裡記載的“南枝脈序“。
“您姓周?“她指尖停在膏藥貼紙上。
老人摸了摸銅牌,笑得眯起眼:“周氏三房旁支,七脈末係。
陳會計是我表兄,小時候總揪我耳朵背族譜。“他突然咳嗽起來,手撐著桌子直不起腰,“他們燒的不隻是房子,是根......“
蘇晚的呼吸頓住。
幼時在孤兒院,她床頭總擺著枚護身符,被嬤嬤說是她生母留下的。
後來她學古籍修複,才認出那是“南枝脈序“——周氏旁支的族徽。
此刻銅牌上的紋路,和記憶裡那個被她收在木箱底的護身符,像兩片從同棵樹上落的葉。
“您這銅牌......“她喉嚨發緊,“是祖上傳的?“
“我娘塞給我的。“老人低頭撫過銅牌,“她說"周家人的根,刻在骨頭上,燒不毀"。“他抬頭時,眼尾的淚痣微微發亮,“姑娘,你問這個做什麼?“
蘇晚低頭整理工具包,帆布蹭過膝蓋的舊傷,疼得她抿緊唇。“古籍部在做地方宗族檔案,“她聲音平穩得像張拓片,“周氏是江城建城時的大姓,想多收些實物資料。“
老人沒再追問,轉而撥弄收音機旋鈕。
蘇晚裝著收拾,指尖卻悄悄碰了碰包底——那裡躺著她今早從古籍庫借出的《江城氏族譜》複印件,“南枝脈序“的拓印就夾在中間。
傍晚五點的西街,殘陽把斷牆染成血紅色。
宋昭剛把蘇晚扶上車,整排危樓突然“轟“地暗下來。
斷電了。
車載電台自動跳台,刺啦聲後,女主持人的聲音像根冰錐:“......停職警員宋昭涉嫌利用亡父名譽進行輿論操控,所謂"族譜證據"經專家鑒定係偽造......“
蘇晚的手按在他握緊方向盤的手背上。
宋昭冷笑一聲,猛打方向盤拐進小巷。
後視鏡裡,那輛跟了他三天的無牌車緩緩啟動,車燈在暮色裡像兩隻發紅的眼。
“他們怕的不是真相。“他踩下油門,輪胎擦著牆皮發出尖嘯,“是真相被讀懂的方式。“
蘇晚望著窗外掠過的斷牆,摸出包裡的銅牌。
金屬貼著掌心,帶著她體溫的暖。“有些字,燒不掉。“她輕聲說,“因為它長在血脈裡。“
夜風灌進車窗,掀起她額前的碎發。
遠處傳來消防車的鳴笛,不知道又是哪處危樓著了火。
宋昭把車停在圖書館後巷,轉頭時,看見她包裡露出半截《民國傘業檔案》的封皮——那是她今早說要“數字化歸檔“的資料。
“明天我去古籍庫。“蘇晚整理著包,指尖劃過封皮上的灰塵,“有些老賬,該翻出來曬曬了。“
宋昭望著她走進圖書館的背影,路燈在她身後拉出長影。
巷口的無牌車熄了燈,隱進夜色裡。
他摸出手機,省廳的新消息跳出來:“林門契“已啟動一級核查。
而在城市另一端,市圖書館數字中心的監控屏幕上,“民國傘業檔案數字化“的進度條剛剛跳動。
某個被加密的文件夾裡,“南枝脈序“的掃描件正與蘇晚幼時護身符的照片重疊,在黑暗中發出幽藍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