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下筆時,手腕明顯在抖,“邦“字的最後一筆幾乎要戳破紙張,收筆時卻又輕輕一勾,像在畫個未完成的**。
畫麵戛然而止。
宋昭的額頭抵在工作台邊緣,冷汗順著後頸流進衣領。
他摸出兜裡的止痛藥乾咽下去,喉結滾動兩下:“不是冷血掩蓋......是恐懼。“他掏出手機,指尖在通訊錄裡快速劃動,“董嵐,趙振邦簽字時有心理掙紮,他不是主謀,是被挾製的執行者。“
電話那頭沉默兩秒,傳來紙張翻動的脆響:“我這邊剛收到陳默傳來的基金會資金流水,1998年11月6日,林浩宇名下賬戶向"趙振邦母親醫療賬戶"打了八十萬。“
中午十二點三十六分,省廳紀檢組臨時駐點的會議室裡,空調開得很低。
董嵐將兩份文件並排放在紅木桌上,一份是重檢後的責任認定書複印件,另一份是筆跡分析報告。
她的指尖點在簽名處:“兩次簽名軌跡不一致,第二次明顯修正了第一次的位置,符合重大心理壓力下的書寫特征。“
紀檢組長推了推眼鏡,目光掃過分析報告上的紅色批注:“這意味著他可能被脅迫?“
“更可能的是,他在替彆人擦屁股。“董嵐的聲音冷靜得像手術刀,“而他自己,也怕被反咬。“她翻開第二份文件,是陳默傳來的通話記錄截圖,“1998年11月7日淩晨兩點,趙振邦的私人手機與林浩宇的衛星電話有過十七分鐘通話。“
下午四點零七分,趙振邦的辦公室裡,空調突然發出“哢“的一聲。
他盯著桌上的紀檢組調閱令,白紙黑字刺得眼睛發疼。
秘書敲門進來時,他正對著窗玻璃整理領帶,鏡中倒影的嘴角在抽搐。
“局長,這是新到的文件。“秘書將文件夾放在桌上,轉身時瞥見他握筆的手在抖——鋼筆尖在“趙振邦“的“邦“字末尾洇出個墨點,圓圈收尾歪斜斷裂,像條被踩斷的蛇。
門關上後,趙振邦突然衝過去拉開抽屜。
最底層的舊工作日誌落了灰,他用袖子胡亂擦了擦,翻到1998年11月7日那頁。
鋼筆字已經褪成淺藍:“今日接林浩宇電話,稱"賬目已清,車要燒乾淨"。
我簽了字......我以為隻是調包證據。
沒想到會死人。“
他合上本子,指節抵著額頭重重揉了兩下。
窗外的梧桐葉沙沙作響,他突然想起宋昭在暴雨中舉著手機的模樣——那個站在1998年火場窗後的小男孩,此刻正舉著能燒毀一切的證據。“我清的不是火......“他對著空無一人的辦公室喃喃,“是命啊。“
傍晚六點五十二分,江心路天橋的風卷著秋涼。
宋昭倚在欄杆上,手機屏幕亮起,董嵐的消息跳出來:“紀檢組決定突擊搜查趙振邦辦公室,時間定在明早八點。“
他抬頭望向遠處的基金會大樓,玻璃幕牆在夕陽下泛著冷光。
手機在掌心震動,是李誌剛的來電。“你哥當年燒的不是會計,是真相。“宋昭對著風說,“現在,輪到我們把它搶回來。“
電話那頭沉默良久,傳來一聲低啞的“好“。
風起時,橋下的河水奔湧,浪花撞在橋墩上,像極了被撕開的舊檔案紙頁。
宋昭摸出兜裡的鑰匙串,最頂端那把銅鑰匙在暮色裡泛著暖光——那是母親舊居閣樓的鑰匙。
他望著漸暗的天色,喉結動了動:“媽,明天......我可能要打開那口樟木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