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以後,在原來鬥雞的基礎上慢慢衍生出“鬥鵪鶉”,
將兩隻鵪鶉放入鳥籠中,放置米粒,看哪一方爭搶過誰來分勝負。
到了宋代以後,開始慢慢衍生出“鬥蛐蛐”並且成為主流,
又可以稱為北宋的國粹,電視劇中常有出現這種小博戲。
在京城各大街頭有專門售賣蛐蛐、博押錢的場所。
到了明朝以後鬥蛐蛐這一遊戲被皇帝也十分重視,
皇帝也開始帶頭參與“鬥蛐蛐”的比賽,並且專門雇人給自己抓蛐蛐,還有設有專門分辨蛐蛐品種好壞的官職。
蹴鞠、棋牌類。
從漢代到隋唐明清時期,玩骰子、紙牌和麻將。
就連一些在閨房中的女子也會聚集好友用繡花針來進行賭博,除此之後有骨牌、葉子、投壺等等遊戲。
可以說,中國古代的麻將可以與京劇共同稱為國粹。
從宋代開始,古代足球的前身蹴鞠就常常被用來博戲。
皇宮貴族常常下重金來培養自己的蹴鞠團隊用於賭博。
其中一個大人物,蹴鞠的高手,高俅,憑著高超球技,深得皇帝的喜愛,職位十連跳,成為一個臭名昭著的侫臣。
不過,以他高超的球技,如果高俅穿越到現代,也難救男足的殘廢之局麵。
儘管博戲導致很多人家破人亡甚至賣妻子兒子、砍手砍腳等等依舊未曾減弱其中的熱度。
在古代,博戲場是正經生意,是受到法律保護的。
從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橋段,
那就是博場生意興隆,往來客人絡繹不絕,
博徒們圍在桌前,目露紅光死死盯著骰子吆五喝六。
在我國古代,骰子是一種普及度最高的博戲之用具。
其實,骰子在古代並不止用做博戲,在占卜、酒令中,也有骰子的身影。
現代的骰子,多為正六麵體,每一麵分彆挖出代表數字的孔洞,相對的兩麵孔洞之和必為七。
根據玩法的不同,骰子的點數組合方式千差萬彆,常人根本無法預知結果。
正因如此,骰子才會成為“運氣”的代表,與博戲結下深厚的淵源。
古人有不少現代人聞所未聞的博戲項目,“投壺”就是其中之一。
投壺是技術型博戲的代表,參與者需將箭矢投擲到一定距離外的壺中,投中者勝出。
更為重要的事兒,有時候,貴族的人會用投壺來決定結果,乃古人中常有之事。
或許是因為這種遊戲缺乏運氣成分,需要用到非常之高的技巧性,以至於投壺的玩法幾乎失傳。
在我國古代,很多博弈運動都與骰子息息相關,在某些環節中必須要用到骰子。
例如某些棋類、牌類,就需事先用骰子決定先後手次序。
不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骰子這種博弈工具雅俗共賞,適用於各個階層。
為什麼古人喜歡骰子這種運氣成分遠大於技術成分的用具呢?
從理論角度上來說就是骰子“懸於投”,這種博弈的偶然性非常大,人力很難左右結果。
使用骰子進行博戲時,智力、技巧的作用不大,對結果影響最大的就是運氣。
而牌九亦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