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就是密洛陀。”張海桐如是說:“你們當年在廣西修建張家古樓的時候,應該就見過這個東西。”
事實上,在早期張家創業三人組裡,張海客和張起靈一直是一起行動的。沒有見過密洛陀的人,隻有張海桐。
現在小族長記憶力不好,三人組就張海客正兒八經記得這玩意兒了。
提起密洛陀,張海客臉色不太好。他說:“這東西殺人的方式太惡心了。”
提起這種怪物,張海客記憶猶新。修建古樓的時候,為了處理這玩意兒花了不少精力。
張海桐沒親眼見過,也不能想象它有多掉san。
“我沒見過,但是聞味道也能想象了。”張海桐本來很匱乏的想象力來到這個世界越來越豐富。結合原著想象一下,渾身起雞皮疙瘩。
張海客將話題拉回正軌。他希望張海桐趕緊說完,然後老老實實躺在床上休息。“你剛剛說,族長看見了一個人?”
“對,一個人。”張海桐點頭。
……
為了研究這個鐵塊,張起靈第二次進山。鐵塊給他帶來了危機感,失憶讓他整個人都很敏感,因此做事格外謹慎。
所以拿到東西第一時間不是溶解看看裡麵有什麼,而是去尋找這種東西的來源。
但是這一次進山就十分不順利。
按照他進村找樹的頻率,當天如果出不去,會在山裡過夜。這一次過夜明顯麻煩許多。
他剛架起帳篷,便感覺不對勁。
人在林子裡行進的動靜和動物不一樣。當然,人也可以模仿動物行進的動作,但大多數時候其實沒有必要。
……
“肯定是猞猁。”張海客在廣西待的時間不短,在十萬大山裡,晚上出來的野獸不是猞猁就是狼。
當時狼已經很少了,反而猞猁非常多。都是食肉動物,且行動極為迅猛,無論碰見哪一個,都很棘手。
當時的張家人協助樣式雷修建張家古樓是秘密作業,為了防禦這種野獸,他們不僅使用火把,也在林子裡燃燒硫磺。
在這期間,碰見的最多的野獸就是猞猁。因為猞猁屬於貓科,是夜行性獨居動物,它們一般晚上出來覓食。
當時的猞猁確實都是獨自出行,因此很好對付。有的小張掏粽子順帶手就能搞死一隻——那個時候不用槍,用自己做的箭。
兩個人打配合,一個在下麵近身搏鬥飛刀子,一個在樹上射擊,很快就能弄死。
後來那片兒的野獸就不往這邊走了。
廣西林子裡蟲子特彆多,尤其是蠛蠓。雖然參與修建的張家人不全是本家人,但本家人分布也不低。所以蟲子基本沒有威脅,蠛蠓都離得八丈遠。
這就造成他們當時施工的地方賊乾淨,隻有先人遺體、自家人和各種建材為伴。
其實那段日子很輕鬆,很開心。純粹的大型工程協作任務沒那麼累,至少腦子沒那麼累。
“對,就是猞猁。按照族長所說,當時那些猞猁是成群結隊出現的,很快就把他圍在中間。”張海桐道:“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猞猁是夜行性獨居動物,除非交配,一般不會結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