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
沈陽,丹東地區。
在雷達基站落成後,接下來就是係統調試與聯調。
由專業的人員開機測試發射功率、信號頻率、天線轉動角度精度。
驗證能否正常發射電磁波並接收反射信號可用氣球等模擬目標)。
然後檢查數據處理功能能否解析原始信號,計算目標距離、速度)、存儲能力能否保存曆史數據)和控製功能遠程調整雷達掃描模式)。
等等!
接著,在雷達獲取的原始信號傳入計算機後,軟件需在規定時間內如毫秒級)完成處理,生成目標坐標、軌跡等信息,並在屏幕上顯示。
最後就是測試抗乾擾能力。
模擬電磁乾擾、雜波如地麵反射信號),驗證計算機算法能否過濾乾擾,準確識彆目標。
檢查處理後的數據能否穩定傳輸至指揮中心,無丟失或延遲。
在連續運行係統通常數周至數月),監測在不同天氣雷雨、高溫)、時段晝夜)下的穩定性,記錄設備故障率、目標識彆準確率、數據傳輸成功率等指標。
“驗收合格!”
至此,東北地區的23個雷達基站正式投入運行其他地區的還在建造中)!
整個過程中,雷達是“眼睛”負責探測),計算機是“大腦”負責分析與控製)。
二者的協同是陸基雷達站實現核心功能的關鍵,而選址、土建、配套係統則為其提供穩定的運行環境。
很快,消息傳到了林天的耳朵裡。
“沒想到,我國的基建速度這麼快?”林天有些意外。
不過細想一下後,覺得也在情理之中。
一般來說,建造陸基雷達站的時間主要取決於雷達類型和建設規模。
如果是p波段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其研發周期可能長達數年,涉及技術攻關、原型機測試等環節。
但林天設計的雷達基站功能單一,隻能預警和反饋,並且,最大探測距離隻有100公裡。
保護東北邊境線的安全還是沒什麼問題。
加上五六十年代龍國已具備自主研製能力,例如1954年《氣象觀測暫行規範》統一了地麵氣象觀測標準,說明目前雷達技術已相對成熟。
到1966年後,龍國啟動國家導彈防禦係統建設,分階段推進,初期建設周期以年為單位。
所以,不到兩個月內建造23個雷達基站不算慢。
不過,林天不知道的是,雷達基站建造速度之所以這麼快,主要是大老總下達了死命令。
同時,迫於鷹醬軍艦來襲,必須儘快落實雷達預警的問題。
大力出奇跡。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間,龍國可以爆發出驚人的速度。
“喂,老趙……”林天拿起電話,問道:“50式100毫米高射炮生產任務完成了沒有?”
電話那頭傳來趙天明激動的聲音:“廠長,早就完成了,目前,我們已經生產了120門高射炮!”
“好!”林天十分滿意趙天明的工作能力,隨即:“做好交付的準備,有多少交付多少!”
“是,廠長!”
掛了電話後,林天的腦海泛起了提示音。
【叮,恭喜宿主成功研發出59式100毫米高射炮,獎勵防彈衣製作工藝和圖紙、神級廚師技藝,食品生產設備整套20、製衣設備100套+稀缺原材料1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