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靠在椅背上,手指輕敲桌麵。
特殊手段?
前世在國家重大裝備辦的經曆,讓他接觸過不少技術轉讓和產業合作的案例。
很多時候,資金緊張的項目都能通過預期收益來撬動更多投資。
“老李,我有個想法。”沈良轉過身,“既然部裡對咱們的技術這麼看重,那能不能提前預支一部分產業化收益?”
李明華愣了愣:“預支?這個...恐怕不好辦。”
“不是白拿。”沈良從抽屜裡翻出一個筆記本,“你看,按照我的測算,這套連鑄技術一旦推廣,每年能為國家節省鋼材損耗至少十萬噸。”
他快速在紙上寫下幾個數字。
“十萬噸什麼概念?按現在的鋼材價格,至少值兩千萬。咱們要的這點啟動資金,九毛一牛。”
李明華接過筆記本仔細看了看,眼神逐漸亮了起來。
“有道理!但關鍵是怎麼說服上麵。”
沈良站起身走向門口:“這事交給我。明天我親自去趟部裡。”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車。
冶金工業部大樓裡,走廊很長,腳步聲回蕩在靜謐的空氣中。
“沈同誌,部長在等您。”秘書引著沈良走進辦公室。
部長王建國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臉上寫著常年操勞的痕跡。
“小沈啊,聽說你們那邊遇到困難了?”王建國放下手中的文件,“資金不夠用?”
沈良點點頭:“確實有些緊張。但我今天來,不是要錢的。”
王建國眉毛一挑:“哦?”
“我是來談合作的。”沈良掏出準備好的材料,“部長,您看看這個。”
王建國接過材料,一頁頁翻看。越看臉色越嚴肅。
“你這個數據可靠嗎?”
“絕對可靠。”沈良語氣很堅定,“不僅如此,這隻是保守估計。如果技術繼續優化,節省的成本還能更高。”
王建國沉默了幾分鐘,然後拿起桌上的電話。
“小劉,你過來一下。”
很快,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走了進來。
“這是我們計劃司的劉處長。”王建國介紹道,“小劉,你看看這個材料,算算賬。”
劉處長接過材料,拿出計算器劈裡啪啦按了起來。
十分鐘後,他抬起頭:“如果數據屬實,投入產出比確實很誘人。”
王建國這才露出笑容:“小沈,你想要什麼形式的合作?”
“很簡單。”沈良早就想好了方案,“部裡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後續的產業化開發。前期投入算作研發成本,從未來收益中分期回收。”
這個提議讓王建國眼前一亮。
既解決了當前的資金問題,又能讓部裡在技術產業化中獲得長期收益。
“具體怎麼操作?”
“成立一個技術開發公司,部裡占股40,我們廠占股60。前期投入100萬,部裡出60萬,我們廠配套40萬。”
沈良的話讓劉處長倒吸一口氣。
100萬在1980年可不是小數目,相當於普通工人兩百年的工資。
但王建國卻顯得很平靜:“這個數額...確實不小。但如果真能產生你說的效益,倒也值得一試。”
“部長英明!”沈良心中暗喜,“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持,我保證在半年內完成技術攻關。”
王建國站起身走到窗前:“小沈,我欣賞你的魄力。但話說在前頭,如果半年內拿不出成果,這個責任你擔得起嗎?”
沈良毫不猶豫地點頭:“擔得起!”
從部裡出來,沈良感覺渾身輕鬆。
資金問題算是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的技術攻關。
回到廠裡,李明華正在車間裡和工人們討論生產問題。
“老李,好消息!”沈良走到他身邊,“部裡同意了。”
李明華瞪大眼睛:“真的?100萬都批了?”
“不僅批了,還要成立合資公司。”沈良壓低聲音,“咱們這下可是鳥槍換炮了。”
李明華興奮得差點跳起來,但馬上又冷靜下來。
“老沈,壓力也更大了。部裡這麼大的投入,要是搞砸了...”
“搞不砸。”沈良拍拍他的肩膀,“鋼鐵研究院的專家明天就到,咱們抓緊時間把技術方案再優化一遍。”
第二天上午,兩位專家準時到達。
年長的叫張教授,五十多歲,戴著厚厚的眼鏡,說話慢條斯理。
年輕的叫小趙博士,三十出頭,精神頭很足,一來就要看技術資料。
“沈技術員,聽說你們的連鑄技術有重大突破?”張教授坐下後,直奔主題。
沈良點點頭,把準備好的圖紙攤開。
“兩位專家請看,這是我們的核心技術方案。”
張教授湊近仔細觀察,眉頭逐漸皺了起來。
“這個結晶器設計...很有意思。”他指著圖紙上的一個細節,“但這個角度是怎麼確定的?”
沈良心中一緊。
這個角度是根據前世的經驗確定的,當時並沒有詳細的理論推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是通過大量實驗確定的最優值。”他隻能這樣回答。
小趙博士也湊了過來:“沈師傅,能給我們看看實驗數據嗎?”
沈良感到額頭開始冒汗。
前世的記憶中確實有這些數據,但要說實驗過程,那就完全是空白了。
“實驗記錄...在整理中。”他硬著頭皮說道。
張教授和小趙博士對視了一眼,眼神中閃過一絲疑惑。
氣氛突然變得有些微妙。
沈良意識到,光有結果沒有過程,在這些專業人士麵前是很難站住腳的。
得想個辦法圓過去才行。沈良的大腦飛速運轉。
他看著張教授疑惑的眼神,知道必須想個辦法化解眼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