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教授,您說得對。”沈良突然露出苦笑,“實不相瞞,這個技術方案確實存在缺陷。”
張教授愣住了。
小趙博士也停下手中的動作,抬頭看向沈良。
“什麼意思?”李明華從旁邊走過來,臉色有些緊張。
沈良擺擺手,示意他不要著急。
“兩位專家,我剛才說的實驗數據,其實是理論推算出來的。”他指著圖紙上的關鍵部位,“這個角度的確定,我用的是逆向工程的思路。”
張教授眉毛一挑:“逆向工程?”
“對。”沈良點點頭,“我研究了國外同類設備的性能參數,通過反推計算,得出了這個最優角度。”
這個解釋倒是說得通。
畢竟1980年代,很多國內技術都是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發展起來的。
小趙博士放下手中的圖紙:“那你看過哪些國外資料?”
沈良心中暗叫不好。
具體的外文資料名稱,前世的記憶裡並沒有詳細記錄。
“主要是日本和西德的一些技術報告。”他隻能含糊其辭,“具體的資料編號我回頭整理給你們。”
張教授沉思了片刻,然後問道:“既然是逆向推算,那你有沒有考慮過材料特性的差異?”
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
沈良前世確實了解,不同鋼種的連鑄工藝參數是有差彆的。
“當然考慮了。”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您看,針對咱們廠主要生產的幾種鋼號,我做了不同的參數設計。”
他在黑板上快速寫下幾組數據。
這些數據都是前世記憶中的標準參數,準確性應該沒問題。
張教授湊近仔細看了看,眼神逐漸變得專注起來。
“這個思路...很有意思。”他轉向小趙博士,“小趙,你覺得呢?”
小趙博士拿出計算器,對著黑板上的數據驗算起來。
幾分鐘後,他抬起頭,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如果按這個參數設計,理論上確實能提高連鑄效率20以上!”
沈良暗暗鬆了口氣。
看來這一關算是過了。
張教授重新拿起圖紙,這次的表情明顯認真了許多。
“沈技術員,你這個方案確實有創新性。但有個問題,設備製造成本會不會太高?”
“不會。”沈良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我設計的這套設備,主要零部件都能在國內生產。成本比進口設備低60以上。”
李明華在旁邊聽得目瞪口呆。
他還是第一次聽沈良這麼詳細地解釋技術方案。
“老沈,你什麼時候研究得這麼深入?”
沈良笑了笑:“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鑽研,廢寢忘食唄。”
張教授點點頭:“這種鑽研精神值得學習。不過,光有理論還不夠,得有實際驗證才行。”
“這個我早就想到了。”沈良指向車間的方向,“我準備先做個小型試驗裝置,驗證關鍵參數。”
小趙博士來了興趣:“需要多長時間?”
“一個月。”沈良很肯定地說,“一個月內,我保證拿出可行的試驗數據。”
張教授和小趙博士又對視了一眼。
這次,他們的眼神中多了幾分認可。
“好,那我們一個月後再來。”張教授收起圖紙,“如果試驗成功,研究院可以提供更多技術支持。”
送走兩位專家後,李明華拉住沈良的胳膊。
“老沈,你剛才說的那些,都是真的嗎?”
沈良看了看四周,確認沒有外人,才壓低聲音說道。
“當然是真的。不過接下來這一個月,咱們得加班加點了。”
李明華點點頭:“需要我做什麼?”
“先把試驗設備的材料準備齊全。”沈良掏出一張紙,“這是清單,按這個去采購。”
李明華接過清單,掃了一眼,倒吸一口氣。
“這麼多東西?得花不少錢吧?”
“錢的事彆擔心。”沈良拍拍他的肩膀,“部裡的資金很快就到位了。”
下午,沈良一個人來到車間,開始詳細規劃試驗裝置的布局。
車間裡的老師傅們都很好奇,圍過來看他畫圖紙。
“小沈,聽說你要搞什麼新設備?”老王師傅問道。
“對,連鑄設備。”沈良頭也不抬,“搞成了,咱們廠的產量能翻一番。”
幾個師傅麵麵相覷。
翻一番?這可不是小數目。
“真有這麼神?”另一個師傅質疑道。
沈良停下筆,抬頭看著大家。
“神不神的,一個月後就知道了。”他指著圖紙,“到時候你們都是見證人。”
老王師傅湊近看了看圖紙,搖搖頭。
“小沈啊,這些東西我看不懂,但有句話我得說。”他拍拍沈良的肩膀,“做技術要踏實,不能好高騖遠。”
沈良理解老師傅的擔心。
畢竟在他們看來,一個剛來廠裡不久的年輕技術員,突然要搞什麼大項目,確實有些不靠譜。
“老王師傅,您放心。”沈良收起圖紙,“我心裡有數。”
當天晚上,沈良在宿舍裡仔細回憶前世關於連鑄技術的各種細節。
雖然大方向沒問題,但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在一個月內拿出令人信服的結果。
第二天一早,李明華興衝衝地跑來找他。
“老沈,好消息!部裡的錢批下來了,60萬,一分不少!”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