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沈良就來到了會議室。
李建國已經在那裡準備各種技術資料,桌上攤開的圖紙和數據密密麻麻。
“沈良,來得正好。”李建國招手道,“我昨晚又仔細研究了你的方案,有幾個細節想和你探討一下。”
沈良走過去,李建國指著圖紙上的一個部分:“這裡的冷卻水循環係統,你設計的流量參數比常規方案大了30,這是基於什麼考慮?”
“因為我們要考慮到實際生產中的效率問題。”沈良解釋道,“常規的冷卻流量雖然能保證安全,但冷卻效果不夠理想,會影響鋼坯的內部組織結構。加大流量可以讓凝固過程更加均勻,最終產品的機械性能會有顯著提升。”
李建國眼睛一亮:“你這個思路很有道理。不過這樣一來,對水泵的功率要求就更高了,成本會增加不少。”
“成本的增加是暫時的,但質量的提升是長期的。”沈良胸有成竹地說,“而且我們可以通過優化水路設計,采用分段控製的方式來降低總功耗。”
他拿起筆,在圖紙上快速畫出幾條線:“你看,如果我們在這裡增加一個旁路係統,根據不同鋼種的特性來調節流量,既能保證效果,又能控製成本。”
李建國越看越興奮:“妙啊!這個設計思路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做法。不過,這種變流量控製係統的技術難度不小,自動化要求很高。”
“確實有難度,但並非不可實現。”沈良繼續在紙上畫著,“關鍵是控製係統的設計。我們可以用工業計算機配合傳感器來實現精確控製。”
正說著,會議室的門被推開了。張國強帶著幾個人走了進來,其中就有昨天那個質疑沈良的高級工程師王海。
“李專家,沈良,討論得怎麼樣?”張國強問道。
“張廠長,沈良的方案確實出人意料。”李建國如實說道,“不過實現起來的技術難度比我預想的要大。”
王海立刻抓住機會:“我就說嘛,紙上談兵容易,真正做起來就露餡了。”
沈良瞥了他一眼,淡淡地說:“王工程師,你覺得哪裡有問題?”
“問題多了!”王海冷笑道,“就說這個自動控製係統,我們廠連基本的工業計算機都沒有,你拿什麼來實現精確控製?”
“那是因為你的思維還停留在十年前。”沈良毫不客氣地回擊,“現在已經1980年了,不是1970年。工業計算機技術已經很成熟了,關鍵是要有人會用。”
“你會用?”王海不屑地說,“彆說你見過什麼工業計算機,就連普通計算機你都沒摸過吧?”
沈良站起身來,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就開始寫:
“pid控製算法,比例積分微分控製器…”
他一邊寫一邊說:“工業控製係統的核心就是這個算法,通過調節三個參數來實現精確控製。比例係數kp控製響應速度,積分係數ki消除穩態誤差,微分係數kd提高係統穩定性…”
隨著沈良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個專業公式和參數,會議室裡逐漸安靜下來。王海的表情從不屑變成了疑惑,再從疑惑變成了震驚。
“這…這是什麼理論?”王海結結巴巴地問道。
“現代控製理論。”沈良頭也不回地繼續寫著,“基於拉普拉斯變換的經典控製理論,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應用非常廣泛。”
李建國看著黑板上的內容,眼睛越來越亮:“沈良,你這套理論我在國外的文獻中見過,但是具體的應用方案…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沈良放下粉筆,轉身麵對眾人:“理論是死的,關鍵在於如何結合實際應用。我們的連鑄係統需要的不是最先進的理論,而是最適用的解決方案。”
他指著黑板上的公式:“這套控製算法看起來複雜,但實際上可以通過簡化的硬件電路來實現。我們不一定需要昂貴的工業計算機,用模擬電路也能達到相當的控製精度。”
張國強聽得連連點頭,雖然不完全明白那些公式,但能感受到沈良的專業水平。
“沈良,按你這麼說,這套係統的成本能控製在什麼範圍內?”張國強關心地問道。
沈良快速心算了一下:“如果用模擬控製電路,成本大概在五萬元左右。如果用工業計算機,可能要十萬以上。”
“五萬元…”張國強皺起眉頭,這對鋼鐵廠來說也不是小數目。
“但是,”沈良話鋒一轉,“這套係統一旦投入使用,每年能為工廠節省的成本至少在二十萬元以上。”
“什麼?”幾個人同時驚呼。
“鋼材廢品率的降低,生產效率的提升,能耗的減少,這些加起來的經濟效益遠遠超過初期投入。”沈良分析道,“更重要的是,我們生產的鋼材質量會有質的飛躍,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將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