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冷哼一聲:“說得好聽,可技術不是嘴皮子功夫。你有什麼實際的方案嗎?”
沈良微微一笑,從公文包裡拿出一疊圖紙,展開放在講台上:“馬師傅問得好,我這裡確實有一套完整的技術方案。”
他指著圖紙上的設計:“這是我設計的小型連鑄機方案,專門針對我們廠的實際情況。考慮到資金和技術條件的限製,我采用了簡化設計,用我們現有的設備和材料就能製造。”
台下的人都伸長了脖子想看清楚圖紙上的內容。幾個技術員甚至站起身來。
“你們看,這個結晶器的設計,我用的是銅管加水冷卻的方式,雖然比不上進口的高級結晶器,但完全能滿足我們的生產需要。”沈良一邊講解一邊在黑板上畫著示意圖,“拉坯機的設計也做了簡化,用我們車間現有的減速機和電機就能組裝。”
老馬眯著眼睛看了看圖紙,嘴上還是不服氣:“設計得倒是挺像那麼回事,可紙上談兵誰不會?真做出來能不能用還是兩說。”
“馬師傅說得對。”沈良點點頭,“所以我建議先製作一台小型的試驗機,用實際效果來驗證技術的可行性。”
劉大海有些擔心地問道:“試驗機需要多少投資?”
“按照我的設計,材料費用大概需要五萬元,加上人工和其他費用,總投資不會超過八萬元。”沈良早就算過這筆賬,“如果試驗成功,收益將是投資的十倍以上。”
會場裡一片議論聲。八萬元對於廠裡來說不是小數目,但如果真能帶來巨大收益,這個投資還是值得的。
一個年輕的技術員舉手問道:“沈工,這個結晶器的冷卻效果能保證嗎?如果冷卻不均勻,鋼坯質量會出問題的。”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沈良在黑板上畫出了冷卻水的循環路徑,“我設計了多點進水和分段冷卻的方案,通過控製不同部位的冷卻強度,確保鋼液能夠均勻凝固。而且,我們可以在實驗過程中不斷調整參數,找到最佳的冷卻曲線。”
老馬看了看圖紙,皺著眉頭說:“你這個拉坯速度怎麼控製?快了鋼坯會開裂,慢了效率就上不去。”
“馬師傅這個問題抓到了關鍵。”沈良在黑板上寫下幾個數據,“根據我的計算,對於我們廠主要生產的q235鋼種,最佳拉坯速度應該在每分鐘0.8到1.2米之間。我設計了一套變頻調速係統,可以根據不同鋼種和不同截麵尺寸來調整拉坯速度。”
台下又有人舉手:“萬一拉坯過程中出現斷坯怎麼辦?”
“這確實是連鑄生產中的常見問題。”沈良早有準備,“我設計了緊急切斷裝置和廢料回收係統。一旦發生斷坯,可以立即停機處理,廢料還能回爐重煉,不會造成太大損失。”
隨著沈良對一個個技術細節的詳細解答,台下的質疑聲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技術討論。
一個從兄弟廠來的工程師站起來說:“沈工,你的這套方案確實很有創新性。特彆是這個簡化的結晶器設計,如果真能實現,對我們這些中小鋼廠來說意義重大。”
“沒錯,”另一個技術員附和道,“進口設備動輒幾百萬,我們根本買不起。如果能用這種土辦法搞出來,那真是解決了大問題。”
老馬的臉色有些鬆動,但還是固執地說:“說得再好,也得做出來才算數。萬一做出來的東西不能用,這八萬塊錢就打水漂了。”
沈良走到老馬麵前,誠懇地說:“馬師傅,您的擔心我理解。這樣吧,如果試驗失敗,這八萬元的損失我個人承擔。”
會場裡頓時安靜下來,大家都沒想到沈良會說出這樣的話。
劉大海急忙說道:“沈工,這怎麼行?八萬塊錢不是小數目。”
“我既然敢提出這個方案,就有信心做成功。”沈良的聲音很堅定,“而且,即使萬一失敗了,我們也能從中積累寶貴的經驗,為下一次成功打下基礎。”
老馬愣了愣,沒想到這個年輕人敢下這麼大的賭注。他重新仔細看了看圖紙,發現沈良的設計確實有很多巧妙的地方。
“好小子,有魄力。”老馬終於點了點頭,“既然你敢拿自己的錢做擔保,我老馬也不能潑冷水。不過我有個條件,試驗機的製造我要全程參與,你不能有任何隱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