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拍了拍老陳的肩膀:“陳師傅,相信我們的技術,也相信我們的改造質量。”
說完,沈良轉向眾人:“各位領導,我們現在開始試驗。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看到效果,我們會同時監測燃料消耗量、爐膛溫度和鋼液加熱速度。”
老陳按照沈良的指示,開始啟動改造後的煉鋼爐。隨著燃燒器點火,火焰瞬間充滿了整個爐膛。
“大家請看,”沈良指著爐膛說道,“現在火焰的分布比以前更加均勻,而且火焰顏色更加純淨,這說明燃燒效率已經有了明顯提升。”
李華山拿著溫度計仔細觀察著各個監測點的數據:“沈工程師,現在爐膛溫度比改造前高了30度,而且升溫速度明顯加快了。”
王副局長也湊過來看數據:“這個改進確實很明顯。不過最關鍵的還是要看燃料消耗量的變化。”
沈良胸有成竹地說:“王局長,您可以放心,燃料消耗量的降低會是最直觀的證明。”
大約半小時後,老陳興奮地跑過來彙報:“各位領導,燃料消耗量真的下降了!按照現在的數據計算,熱效率提升了17!”
“17?”馬德成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比預期的15還要高?”
王副局長立刻走到監測儀表前,仔細核實數據。過了幾分鐘,他轉過身來,神情嚴肅地說:“數據確實沒有問題,熱效率提升了17。這個改造效果,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預期。”
現場頓時沸騰了。幾個隨行的技術人員圍著沈良不停地詢問技術細節,而馬德成和李華山則在一旁激動地討論著推廣的可能性。
“沈工程師,您這個技術如果在全市推廣,每年能為國家節約多少燃料?”王副局長問道。
沈良快速在心中計算了一下:“王局長,按照我們市目前的煉鋼產量,如果全部采用這種改造技術,每年至少能節約燃料成本200萬元以上。”
“200萬元?”在場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氣。在1980年,200萬元可是一個天文數字。
馬德成激動地握著沈良的手:“沈工程師,您這不僅僅是技術創新,簡直就是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就在這時,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等等,這個數據有問題。”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一個穿著工作服的中年人走了過來。沈良認出這是三車間的工程師張誌強,也是廠裡的技術權威之一。
“張工程師,您覺得有什麼問題?”王副局長問道。
張誌強走到監測儀表前,仔細查看了數據後說:“這個熱效率提升確實很明顯,但是我懷疑這隻是短期效果。改造後的設備還沒有經過長期運行的驗證,誰能保證這個效果能夠持續?”
現場的氣氛瞬間變得緊張起來。張誌強的話雖然不無道理,但明顯帶有質疑的意味。
“而且,”張誌強繼續說道,“這種大幅度的改造可能會影響設備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萬一出現安全事故,誰來承擔責任?”
沈良看著張誌強,心中明白這是技術路線之爭。在任何時代,新技術的推廣都會遇到保守派的阻力。
“張工程師說得有道理,”沈良平靜地回應道,“任何技術改造都需要經過長期驗證。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擔心潛在的風險就拒絕技術進步。”
“那您如何保證這個技術的可靠性?”張誌強咄咄逼人地問道。
沈良微笑著說:“很簡單,我們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試驗。如果張工程師願意,我們可以讓這台改造後的煉鋼爐連續運行一個月,用實際數據來證明技術的可靠性。”
“一個月?”張誌強愣了一下,顯然沒想到沈良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沒錯,”沈良堅定地說道,“一個月的連續運行,足以驗證技術的穩定性。如果在這期間出現任何問題,我願意承擔全部責任。”
王副局長聽到這話,眼中閃過一絲讚賞:“沈工程師,您這個建議很好。不過一個月的試驗時間可能太長了,我們可以先進行一周的連續運行試驗。”
馬德成連忙點頭:“王局長說得對,一周的試驗時間比較合適。”
張誌強見勢不妙,隻能勉強說道:“那好吧,就按照一周試驗的方案進行。”
沈良知道這隻是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質疑和挑戰等著他。但他有信心,憑借著來自未來的技術知識,他一定能夠在這個時代闖出一片天地。就在眾人為一周試驗達成共識時,車間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馬廠長,馬廠長!”一個年輕的工人氣喘籲籲地跑進車間,“出事了,二車間的那台老煉鋼爐出問題了!”
馬德成臉色一變:“什麼問題?”
“爐壁開裂了,現在正在緊急停爐,但是爐內還有三噸鋼液沒有處理完。”年輕工人急得滿頭大汗,“陳主任讓我來問問,能不能用其他爐子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