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部長,我有個請求。”沈良鬆開手,神情嚴肅地說道,“我希望能夠在這個鋼鐵廠建立研究所的第一個分支機構。這裡的工人們都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是最寶貴的財富。”
張部長點了點頭:“這個想法很好。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沈工程師,您真的要帶著我們一起乾?”老工人王師傅激動地問道。
“當然。”沈良轉身麵對眾人,“技術創新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所有人的參與。我們要讓世界看看,中國工人的智慧和力量!”
就在這時,人群中傳來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
“切,說得好聽,誰知道這個什麼連鑄技術能不能真正用到生產中?彆到時候花了國家的錢,卻搞不出什麼名堂來。”
眾人回頭一看,說話的是廠裡的副總工程師趙建設。他平時就對沈良這個年輕人很不服氣,覺得一個毛頭小子憑什麼受到這麼多關注。
“趙工程師,您有什麼意見?”張部長問道。
趙建設整了整衣服,走上前來:“張部長,我覺得應該慎重一些。這個連鑄技術在國外雖然很先進,但我們的工業基礎薄弱,強行上馬可能會造成資源浪費。”
“您的意思是?”張部長的語氣變得冷淡了一些。
“我建議先做小規模試驗,確認技術可行性後再考慮大規模投入。”趙建設說道,“畢竟500萬不是小數目。”
沈良冷笑了一下:“趙工程師,您覺得我們應該永遠跟在西方國家後麵爬行嗎?”
“我沒有這個意思,但是…”
“沒有但是。”沈良打斷了他,“技術創新本身就是有風險的。如果我們總是畏首畏尾,什麼時候才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沈工程師說得對。”張部長點頭讚同,“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來,我們必須要有敢想敢乾的精神。”
趙建設臉色難看,但又不敢反駁張部長的話。
“張部長,我可以向您保證。”沈良信心滿滿地說道,“三個月內,我們一定能夠建成第一條連鑄生產線。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進行改進,讓它更適合我們的生產條件。”
“三個月?”趙建設嗤笑一聲,“沈工程師,您知道建設一條連鑄生產線需要多少設備嗎?光是訂購設備就需要半年時間。”
“我們可以自己製造。”沈良淡然回答。
“自己製造?”趙建設幾乎笑出聲來,“您以為這是搭積木嗎?連鑄設備的精度要求極高,我們根本沒有相應的加工能力。”
“趙工程師,您太小看我們工人的能力了。”老工人王師傅站出來說道,“我們雖然設備簡陋,但是手藝絕對不差。”
“對!”其他工人也紛紛表態,“沈工程師,您說怎麼乾,我們就怎麼乾!”
沈良心中感動,這就是中國工人的精神!在後世,正是靠著這種精神,中國才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內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
“張部長,我想現場給您演示一下我們的加工能力。”沈良說道,“王師傅,您能不能現場加工一個精密零件?”
“沒問題!”王師傅拍著胸脯保證。
沈良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快速畫了一個零件圖紙:“這是連鑄機的關鍵部件——結晶器。我需要您按照這個尺寸精確加工出來。”
王師傅接過圖紙,仔細看了一會兒,然後點了點頭:“沈工程師,您放心,我絕對給您加工出來。”
“王師傅,這個零件的精度要求是0.1毫米,您確定能做到嗎?”趙建設質疑道。
“0.1毫米?”王師傅愣了一下,這個精度確實很高。
沈良拍了拍王師傅的肩膀:“彆擔心,我來指導您。”
說著,沈良走到車床前,開始調整各種參數。他的動作非常熟練,顯然對設備操作非常了解。
“沈工程師,您還會操作車床?”李明華驚訝地問道。
“工程師不僅要會設計,還要會操作。”沈良一邊調整設備一邊說道,“隻有深入了解生產工藝,才能設計出真正實用的技術。”
調整完設備後,沈良開始指導王師傅進行加工。他的指導非常精準,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了。
“王師傅,刀具的進給速度要慢一些,這樣才能保證表麵光潔度。”
“好的,沈工程師。”
“現在開始精加工,記住,一定要保持穩定的切削速度。”
在沈良的指導下,王師傅的操作越來越熟練。很快,一個精密的零件就加工完成了。
沈良拿起卡尺,仔細測量了零件的尺寸,然後滿意地點了點頭:“完全符合要求!”
張部長走過來,親自查看了零件,不由得讚歎道:“確實很精密,完全看不出是用這種老設備加工出來的。”
趙建設臉色更加難看了。他沒想到沈良竟然真的能夠指導工人加工出如此精密的零件。
“張部長,您看,我們的工人完全有能力製造連鑄設備。”沈良自信地說道,“關鍵是要有正確的技術指導和科學的管理方法。”
“沈工程師,您的能力讓我刮目相看。”張部長真誠地說道,“我相信您一定能夠帶領團隊取得突破。”
“謝謝張部長的信任。”沈良握了握拳頭,“我們一定不會辜負期望。”
就在這時,廠門口又傳來了汽車的聲音。眾人回頭一看,這次來的是一輛軍綠色的吉普車。
車門打開,走下來一個穿著軍裝的中年男子。
他身材挺拔,眼神銳利,一看就是個久經沙場的軍人。
“這是誰?”眾人都有些疑惑。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