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部長,我可以先搞個小型的試驗設備,如果成功了,再考慮大規模應用。”沈良胸有成竹地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專家這時候開口了:“年輕人,連鑄技術的核心是結晶器的設計,還有冷卻係統的控製,這些都需要精密的計算和大量的試驗。”
“我知道。”沈良點點頭,“但是如果我們換個思路呢?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國外的技術,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搞出有中國特色的連鑄技術。”
這話一出,車間裡一片寂靜。所有人都在思考沈良話裡的含義。
張建國猶豫了一下,問道:“沈良,你需要多長時間?”
“給我一個月的時間,我先搞出設計方案。如果方案可行,再用兩個月時間製造設備。”
“三個月?”李部長搖搖頭,“太短了,不現實。”
“李部長,”沈良直視著他,“如果我能在三個月內搞出來,您能給我們廠爭取一些政策支持嗎?”
李部長被問得有些意外:“什麼政策支持?”
“資金支持,還有技術交流的機會。如果我們的連鑄技術真的成功了,可以在全市推廣。”
李部長沉思了一會兒:“好,我可以答應你。但是如果失敗了,你要承擔責任。”
“沒問題。”沈良痛快地答應了。
趙工程師這時候又跳出來:“沈良,你彆把話說得太滿。萬一搞砸了,影響的可是整個廠的聲譽。”
沈良轉身看著趙工程師,眼神中帶著一絲寒意:“趙工,您這是在關心我,還是希望我失敗?”
“我當然希望廠裡好了!”趙工程師有些心虛。
“那就請您支持我的工作,而不是處處拆台。”沈良的話讓趙工程師無言以對。
李部長看著這一幕,心裡也有了判斷。他轉向張建國:“張廠長,你們廠的技術骨乾確實不錯,有想法,有魄力。”
張建國心裡一陣暖流,這話等於是對沈良的認可。
“那就這樣定了,”李部長做了總結,“三個月時間,如果沈良同誌能搞出連鑄設備,市裡會給予大力支持。”
說完,李部長帶著專家們離開了。臨走時,那個老專家還專門找到沈良:
“小夥子,有什麼技術問題可以隨時聯係我。”說著遞過一張名片。
沈良看了看名片,上麵寫著:“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王振華。”
這下沈良心裡更有底了。有了中科院專家的支持,連鑄設備的研發會順利很多。
李部長走後,車間裡的氣氛明顯輕鬆了許多。工人們圍著沈良,七嘴八舌地討論著連鑄技術。
“沈工,連鑄設備真的能搞出來嗎?”老劉有些擔心。
“老劉,你相信我嗎?”沈良反問。
“相信!”老劉毫不猶豫地說,“您連煉鋼爐都能改造成功,連鑄設備肯定也沒問題!”
其他工人也紛紛表示支持。隻有趙工程師站在一邊,臉色陰沉得像要下雨。
沈良知道,這場技術戰爭才剛剛開始。趙工程師肯定不會善罷甘休,肯定還會想方設法搞破壞。
但是沈良不怕,因為他有後世的技術積累,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顆要讓中國重工業騰飛的心。
接下來的幾天,沈良開始全身心投入連鑄設備的設計工作。他把自己關在技術科的小房間裡,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
紙上畫滿了各種圖紙,計算公式密密麻麻地寫了一黑板又一黑板。
有時候為了一個參數的計算,他能推導好幾個小時。
張建國幾次來看他,都勸他注意休息,但沈良總是擺擺手說:“廠長,時間緊任務重,不能浪費一分鐘。”
第五天的時候,沈良終於有了突破。他發現了一個關鍵的技術節點——如果能夠巧妙地利用重力和離心力的結合,可以大大簡化冷卻係統的設計。
“有門了!”沈良激動地從椅子上跳起來。
正在這時,門被推開了,趙工程師走了進來,後麵還跟著兩個陌生的中年男人。
“沈良,給你介紹一下,”趙工程師臉上掛著假笑,“這兩位是省冶金設計院的專家,專門來指導你的連鑄項目的。”
沈良心裡咯噔一下,立即警覺起來。趙工程師這個時候帶專家來,絕對沒安好心。那兩個專家一進門就開始打量房間裡的圖紙,其中一個戴眼鏡的專家拿起桌上的設計圖看了幾眼,嘴角露出一絲不屑的笑容。
“趙工程師說你要搞連鑄設備?”戴眼鏡的專家放下圖紙,語氣帶著明顯的質疑,“我是省冶金設計院的副總工程師馬建軍,搞了二十年的冶金設備設計。”
另一個較胖的專家接過話頭:“我是技術部主任陳誌強,連鑄技術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搞的。我們院裡研究了好幾年都沒有完全突破,你一個鋼鐵廠的技術員,憑什麼認為自己能成功?”
沈良冷靜地看著他們,心裡已經明白了趙工程師的意圖。
這兩個人明顯是來砸場子的。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