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聽得眼前一亮:“這樣確實能大大縮短停爐時間。”
但劉建國還是有些擔心:“這種方法可靠嗎?萬一修補效果不好,再次出現事故怎麼辦?”
“劉廠長的擔心有道理,”沈良誠懇地說,“所以我建議同時進行兩個工作:一是按照我說的方法進行快速修補,儘快恢複生產;二是製定一個更換全部爐襯的長期計劃,利用下次大修的機會徹底解決隱患。”
老張在一旁聽得連連點頭:“這個方案聽起來很不錯。”
劉建國考慮了一會兒,最終下定了決心:“好,就按你說的辦!需要什麼材料和設備,廠裡全力支持。”
沈良鬆了一口氣,但隨即又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知道,這種修補方法在這個年代是前所未有的,雖然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操作中肯定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那我們馬上開始準備吧,”沈良看了看天色,“今天下午先把需要的材料列出來,明天一早就開始製作修補模塊。”
李雯主動說道:“我來協助你整理技術方案和材料清單。”
老張也拍了拍胸脯:“設備和人員方麵交給我,保證配合到位。”
就在大家準備分頭行動的時候,一個刺耳的聲音從後麵傳來:“等一等!”
眾人回頭看去,隻見技術科的老工程師王德昌大步走了過來,臉上寫滿了不滿。
“劉廠長,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能讓一個年輕人胡來?”王德昌指著沈良,毫不客氣地說,“高爐修複是非常嚴肅的技術問題,必須嚴格按照規範進行,不能隨意創新!”
劉建國的臉色有些為難。王德昌在廠裡資曆很老,技術也確實不錯,他的意見不能完全忽視。
“王工,你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劉建國問道。
王德昌昂著下巴說:“按照標準程序,應該立即上報冶金部,請專家組來指導修複工作。雖然時間長一點,但絕對安全可靠。”
“可是那樣要停產一個多月,損失太大了。”老張忍不住說道。
王德昌冷笑一聲:“損失大總比出了安全事故好吧?萬一修補失敗,再次發生事故,那責任誰來承擔?”
說著,他的目光直直地盯著沈良:“特彆是這種從來沒有人試過的"創新"方法,風險更是無法評估。”
沈良能感受到王德昌話語中的挑釁意味,但他並沒有生氣,而是平靜地說:“王工的擔心很有道理。不過我想問一下,如果按照標準程序修複,能保證今後不再出現類似問題嗎?”
王德昌一愣:“這個……當然不能百分之百保證。”
“那就是了,”沈良繼續說道,“既然都有風險,為什麼不選擇一個能夠儘快恢複生產的方案呢?而且我的修補方法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是有充分理論依據的。”
王德昌臉色漲紅:“理論歸理論,實踐是另一回事!你一個年輕人,工作才幾個月,憑什麼認為自己能解決這麼複雜的技術問題?”
現場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其他圍觀的工人都不敢說話,生怕卷入這場技術爭論中。
李雯看不下去了,站出來為沈良辯護:“王工,沈良同誌在技術方麵確實很有天賦,剛才找出事故原因的過程大家都看到了。”
“那隻是運氣好罷了,”王德昌不屑地擺擺手,“真正的技術工作需要的是紮實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不是靠一時的靈感。”
沈良深深吸了一口氣,他知道這種爭論繼續下去沒有意義。在這個年代,權威和資曆往往比創新更受重視,但他也不能眼睜睜看著最佳的修複機會被錯過。
“這樣吧,”沈良突然說道,“我們可以做個折中的安排。”
所有人都看向他,等待他的提議。
“給我三天時間,讓我先製作一個小型的試驗模塊,在實驗爐上進行測試。如果測試效果不理想,我們立即采用王工建議的標準程序。但如果測試成功,就按照我的方案進行修複。”
這個提議讓在場的人都陷入了沉思。
劉建國覺得這是一個合理的妥協方案,既給了創新的機會,也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王德昌雖然心有不甘,但也找不到反對的理由。畢竟小規模測試的風險是可控的。
“好,就這麼辦,”劉建國最終拍板,“小沈,三天時間夠嗎?”
“夠了,”沈良堅定地點點頭,“我需要一些特殊的原材料和一個小型試驗爐。”
老張立即表態:“沒問題,我馬上安排。”
王德昌冷哼一聲:“我倒要看看你能搞出什麼名堂來。”
說完,他甩袖而去,留下其他人麵麵相覷。
李雯走到沈良身邊,小聲問道:“你真的有把握嗎?”
沈良看著遠去的王德昌背影,眼中閃過一絲堅定的光芒:“有沒有把握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去嘗試。如果我們總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創新,那中國的工業永遠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接下來的三天裡,沈良幾乎沒有離開過實驗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從倉庫裡找來了各種原材料——碳化矽、氧化鋁、鋼纖維,還有一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工業廢料。看到這些材料,老張忍不住皺眉:“小沈,你確定要用這些東西?有些都是要扔掉的廢品啊。”
“廢品?”沈良笑了笑,“在合適的地方,廢品也能變成寶貝。”
他開始按照腦海中的配方調配耐火材料。這是一種在二十一世紀才成熟的複合耐火塗層技術,通過特殊的粘結劑和纖維增強材料,可以在高溫下形成致密的保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