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你可以作為技術顧問參與項目,不需要正式調動。”沈良想了個折中的辦法。
這樣一來,核心團隊基本成型。
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第一個難題就是人員招聘。
連鑄技術涉及材料、機械、自動化等多個專業,需要各種人才。但在1980年的中國,這樣的複合型人才極其稀缺。
“我們發了十幾份招聘啟事,到現在隻收到三份簡曆。”秘書小王無奈地彙報道。
沈良看了看那三份簡曆,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
“算了,先把人招進來再說。”沈良歎了口氣,“有總比沒有強。”
人員問題還沒解決,材料供應又出了新狀況。
原本答應供貨的耐火材料廠突然來電話,說由於原料短缺,無法按期交貨。
“什麼時候能恢複供應?”沈良焦急地問道。
“至少要等兩個月。”對方的回答讓沈良心涼了半截。
沒有關鍵材料,連鑄機就無法正常運行,後續的試驗和改進都得停止。
“看來隻能想彆的辦法了。”沈良陷入了沉思。沈良在辦公室裡來回踱步,腦海中快速翻滾著各種可能性。
兩個月時間,拖不起。
部裡下達的時間節點擺在那裡,容不得半點延誤。
“小王,幫我聯係一下建材廠的老劉。”沈良突然停下腳步。
老劉是沈良在煉鋼廠時認識的朋友,兩人關係不錯。建材廠雖然不是專業做耐火材料的,但生產一些相關產品。
電話接通後,老劉的聲音傳來:“沈哥,聽說你升官了,恭喜恭喜!”
“彆提了,現在正為材料發愁呢。”沈良苦笑道,“老劉,你們廠能不能生產高溫耐火磚?”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技術上應該沒問題,但我們沒有生產過這種規格的。而且說實話,我們的設備有些老舊。”
“沒關係,我可以提供技術指導。”沈良心中有了計劃,“這樣,我們合作一把。你們負責生產,我負責技術改進。”
老劉猶豫了:“萬一質量出問題,砸了牌子可不好。”
“相信我,絕對沒問題。”沈良信心滿滿。
憑借前世的記憶,他清楚知道如何用現有條件生產出合格的耐火材料。
一周後,沈良來到建材廠。
車間裡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按照沈良提供的配方調配原料。
“沈技術員,這個比例真的行嗎?”車間主任老陳有些擔心,“和我們以前的配方差彆太大了。”
沈良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混合料仔細觀察:“相信我,這個配方經過精心計算。”
其實心裡也有些忐忑。理論和實踐畢竟不同,任何細微的偏差都可能影響最終質量。
第一批樣品出爐了。
沈良拿著高溫計測試,溫度達到了預期指標。
“成功了!”老陳興奮地拍著大腿。
但沈良卻皺起了眉頭。表麵看起來沒問題,但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回到辦公室,沈良立刻安排人員進行更全麵的測試。
三天後,測試結果出來了。
“沈組長,強度指標完全達標,甚至超出了原有材料20。”技術員小張激動地彙報。
沈良這才鬆了口氣。
但緊接著,新的問題又來了。
“組長,財務科說我們的預算快用完了。”秘書小王拿著一遝票據走進辦公室。
沈良接過票據仔細查看。設備購置、人員工資、材料采購,每一筆都是必要支出。
“還剩多少?”
“不到三萬塊。”小王的聲音很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萬塊,在1980年算是不小的數目,但對於一個技術項目來說,簡直杯水車薪。
沈良靠在椅背上,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資金不足,人員短缺,技術難題接連不斷。這和他預想的情況完全不同。
前世當處長時,雖然也會遇到各種困難,但至少有完善的體係支撐。現在卻要從零開始,每一步都要自己蹚路。
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李明華推門而入,臉上帶著疲憊:“老沈,剛從部裡開會回來,有個好消息和壞消息。”
“先說壞消息。”
“部裡對我們的進度不太滿意,希望能加快節奏。”李明華坐在沈良對麵,“上麵催得很緊。”
沈良點點頭,這在意料之中。
“好消息呢?”
“鋼鐵研究院願意派兩個專家過來協助。”李明華眼中閃過一絲興奮,“都是搞材料的,經驗豐富。”
這確實算得上好消息。專家的加入能大大緩解技術壓力。
“什麼時候到?”
“下周一。”
沈良心中盤算著,有了專家協助,技術問題應該能更快解決。但資金缺口依然是個大問題。
“對了,還有件事。”李明華從包裡掏出一份文件,“這是部裡剛批下來的,關於技術轉讓費的分配方案。”
沈良接過文件快速瀏覽。按照這個方案,如果連鑄技術成功產業化,相關人員能獲得不菲的獎勵。
這倒是個意外之喜。
但眼下最關鍵的,還是如何渡過資金難關。
沈良站起身走到窗前,看著廠區裡忙碌的身影。
也許,該是時候動用一些特殊手段了。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