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沈良,他立刻站了起來:“小沈!來了!路上還順利吧?”
“很順利,謝謝陳處長。”
“來,我給你介紹一下。”陳建軍指著另外兩人說道,“這位是項目的總工程師李維國,這位是液壓係統負責人周明華。”
兩人都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看上去經驗豐富。
“久仰久仰!”李維國主動伸出手,“聽陳處說你在連鑄技術方麵很有見解?”
“不敢當,都是些粗淺的想法。”沈良謙虛地回答。
“粗淺?”周明華笑了,“能讓冶金部的專家都讚不絕口,這可不是粗淺能做到的。”
看來自己在鋼鐵廠的表現,已經傳到了這裡。
沈良心裡暗自慶幸,那段經曆確實為他建立了初步的技術聲譽。
“既然人已經到了,那我們就開始正式的工作安排吧。”陳建軍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夾,“這是項目的詳細技術方案,你先熟悉一下。明天開始,你就正式加入項目組。”
沈良接過文件夾,感受到它的分量。
這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國家期望的重量。沈良翻開文件夾,密密麻麻的技術參數映入眼簾。
萬噸鍛壓機的設計圖紙、液壓係統原理圖、鋼材強度分析報告……每一頁都透著技術的複雜和嚴謹。
“這套設備一旦建成,將是亞洲最大的鍛壓機。”李維國在一旁解釋道,“主要用於大型軸承、船用螺旋槳、航空發動機葉片的鍛造。”
沈良點點頭,心裡卻在快速思考。
萬噸鍛壓機,他在未來見過更先進的型號。關鍵問題不在於設備本身,而在於控製係統和液壓傳動的精度。
“目前的難點在哪裡?”沈良合上文件夾問道。
三人對視一眼,陳建軍率先開口:“說實話,困難不少。首先是材料問題,我們的鋼材強度還達不到設計要求。”
“其次是液壓係統。”周明華接過話頭,“現有的液壓泵壓力不夠,密封件也容易老化。”
“最關鍵的是控製精度。”李維國皺起眉頭,“鍛壓過程需要精確控製力度和速度,稍有偏差就會影響產品質量。”
這些問題,在沈良的記憶裡都有解決方案。
但問題是如何用現有的技術條件實現出來。
“能帶我去看看現有的設備嗎?”沈良提議。
“當然可以。”陳建軍看了看表,“時間還早,我們現在就去車間。”
四人下樓,走向院子後麵的試驗車間。
推開厚重的鐵門,一股機油和金屬的味道撲麵而來。
車間裡擺放著各種試驗設備,工人們正在進行液壓泵的測試。
“這是我們目前能做到的最大壓力。”周明華指著一台正在運轉的設備說道。
壓力表上的指針指向800公斤每平方厘米。
沈良走近仔細觀察,發現液壓係統的設計確實有改進空間。
“密封圈多久更換一次?”他問道。
“大概兩個月。”一名工人回答,“時間長了就會漏油。”
果然如此。
沈良在心裡暗暗記下這個細節。
密封件的問題,可以通過改進材料配方和密封結構來解決。
他在未來見過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圈,雖然現在還沒有大規模應用,但基礎的化學原理是相通的。
“沈工,你覺得怎麼樣?”李維國詢問他的意見。
沈良沉思片刻:“我有幾個想法,但需要時間整理。能給我一間辦公室嗎?”
“沒問題!”陳建軍立刻安排,“樓上就有空房間,你先安頓下來。”
半小時後,沈良坐在一間樸素的辦公室裡。
桌上擺著一摞技術資料,牆上貼著各種設備圖紙。
這種環境,讓他想起了未來在研究院的日子。
不同的是,那時候有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現在隻能靠紙筆和計算器。
但這反而激發了他的鬥誌。
真正的工程師,應該能夠在任何條件下解決技術問題。
沈良拿起鉛筆,開始在白紙上畫圖。
首先是液壓係統的改進方案。
通過增加緩衝回路和蓄能器,可以有效提高係統的穩定性。
密封件方麵,他記得有一種複合密封結構,能夠大幅延長使用壽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至於材料強度問題,可以考慮局部熱處理和表麵強化工藝。
一個小時過去了,沈良的草圖越來越詳細。
正當他專心致誌地計算參數時,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敲響。
“請進。”
推門進來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戴著眼鏡,手裡拿著茶缸。
“您就是新來的沈工吧?我叫張強,是項目組的技術員。”年輕人自我介紹道,“給您送杯茶。”
“謝謝。”沈良接過茶缸,熱騰騰的茶水散發著清香。
張強好奇地看了看桌上的圖紙:“您這是在重新設計液壓係統?”
“有些想法,還不成熟。”沈良謙虛地回答。
“能看看嗎?”張強眼中閃著興奮的光芒,“我對液壓技術特彆感興趣。”
沈良點點頭,把圖紙轉向他。
張強仔細研究了幾分鐘,眼神逐漸變得專注。
“這個緩衝回路的設計很巧妙!”他指著圖紙上的一個細節說道,“能夠有效減少壓力衝擊。”
看來這個年輕人確實有一定的技術功底。
“你覺得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沈良反問道。
這不僅是在考驗張強,也是在收集不同的技術觀點。
張強沉思片刻:“我覺得這裡的管路布局可以再優化一下,減少阻力損失。”
他的建議確實有道理。
沈良在圖紙上做了標記:“你說得對,這個問題我也在考慮。”
兩人就技術細節討論起來,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個多小時。
“沈工,您的水平真高!”張強由衷地讚歎道,“這些設計思路我從來沒見過。”
“互相學習。”沈良笑著回答,“年輕人有衝勁,思維也更活躍。”
張強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那以後我能經常來請教嗎?”
“當然可以。”
有了這樣一個積極的助手,工作會輕鬆不少。
更重要的是,沈良意識到自己不能單打獨鬥。
要想真正推動技術進步,必須培養一批誌同道合的年輕工程師。
他們才是未來中國重工業的希望。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