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剛把技術標準草稿整理完,辦公室門就被敲響了。
“請進。”
門推開,走進來一個穿著中山裝的中年男子,國字臉,眼神犀利。
“沈工,我是省工業廳的王明。”男子遞上名片,“聽說你們廠的連鑄技術有重大突破,我代表省裡來了解情況。”
沈良接過名片看了看,心裡琢磨這來得挺快啊。
技術剛出成果,省裡就派人來了。
“王處長,您請坐。”沈良倒了杯茶,“有什麼想了解的,我如實彙報。”
王明打開公文包,拿出筆記本:“聽說你們的鋼坯質量提升了30?這個數據準確嗎?”
“化驗室的報告在這裡。”沈良把檢測報告遞過去,“所有數據都有記錄,可以隨時複查。”
王明仔細翻看報告,眉頭微皺:“小沈,你今年多大?”
“26。”
“26歲就能搞出這種技術改造?”王明放下報告,眼神變得審視起來,“你之前有相關經驗嗎?”
沈良感受到了對方話裡的懷疑,心中暗道麻煩來了。這個年代,太年輕反而是劣勢。
“我從技校畢業後就在廠裡乾,跟著老師傅們學了不少東西。”沈良儘量說得平淡些,“這次改造主要是在現有基礎上做了一些微調。”
“微調?”王明語氣帶著質疑,“晶粒細化30叫微調?”
辦公室裡氣氛有些緊張。
沈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大腦快速思考對策。他必須讓這個王處長相信,這確實是他的成果,但又不能顯得太過超前。
“王處長,要不您跟我到車間看看實際操作?”沈良主動邀請,“眼見為實。”
王明點點頭:“正有此意。”
兩人來到生產車間。連鑄機正在運轉,鋼水從中間包緩緩流入結晶器。
“你看,關鍵在於這個冷卻水循環係統。”沈良指著改造過的設備,“我重新設計了水路分布,讓結晶器壁溫度更加均勻。”
王明圍著設備轉了一圈,不時問一些技術細節。沈良都能流利解答,讓他逐漸信服。
“鋼坯出來了。”趙師傅喊道。
一根表麵光滑的鋼坯從連鑄機中緩緩推出,在冷床上自然冷卻。
王明用手摸了摸鋼坯表麵:“確實比一般的要光滑。”
“王處長,我們已經連續生產了一個星期,質量穩定,沒出過問題。”錢師傅在旁邊補充道。
王明在車間轉了兩個小時,詳細了解了整個改造過程。臨走時,他的態度明顯緩和了許多。
“小沈,你這個技術確實有推廣價值。”王明拍拍沈良的肩膀,“省裡準備組織一次全省鋼鐵企業的技術交流會,你來做主講。”
沈良心中一喜,這是個好機會。但表麵上仍然保持謙遜:“我儘力準備。”
“時間就定在下個月15號,地點在省城賓館。”王明記錄在本子上,“參會的有全省二十多家鋼廠的技術負責人,你要準備好詳細的技術資料。”
送走王處長,沈良回到辦公室繼續完善技術標準。這次交流會意義重大,不僅能推廣技術,還能建立更廣泛的人脈網絡。
但他心裡清楚,隨著名氣越來越大,質疑聲也會越來越多。一個26歲的技術員搞出這種突破性成果,確實容易引人懷疑。
必須想辦法解釋這些技術的來源。
沈良打開抽屜,拿出一本厚厚的筆記本。這是他來到這個時代後記錄的各種技術資料,表麵看起來像是學習筆記,實際上都是他從未來記憶中提取的先進技術。
他要把這本筆記重新整理,偽裝成自己多年學習研究的成果。這樣既能證明技術的可信性,又能為後續的技術突破做鋪墊。
接下來的幾天,沈良埋頭整理技術資料。他把複雜的理論簡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上詳細的圖紙和數據分析。
劉廠長也很重視這次交流會,專門給沈良批了一周假期準備。
“小沈,這次會議關係到咱們廠的聲譽,你可得好好表現。”劉廠長earnesty地說,“省裡的領導都會參加,搞好了對你個人發展也有好處。”
沈良明白廠長的意思。這不僅是技術交流,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露臉機會。
他開始琢磨怎麼在會上既展示技術實力,又不顯得太過張揚。畢竟這個年代,出頭椽子先爛的道理人人都懂。
正想著,辦公室門又被敲響了。
這次進來的是一個年輕人,看起來比沈良還小幾歲,戴著眼鏡,書生氣十足。
“請問您是沈良沈工嗎?”年輕人禮貌地問。
“我是,你是?”
“我叫李建國,剛從北京鋼鐵學院畢業,分配到省冶金設計院工作。”李建國激動地說,“聽說您在連鑄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特地來學習。”
沈良打量著這個年輕人,心中暗想又是一個來探底的。不過這次態度要友善多了。
“李工程師,請坐。”沈良客氣地招呼,“剛畢業就分到設計院,前途無量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敢不敢,我還是學生,來向您請教的。”李建國謙遜地說,“能否詳細介紹一下您的技術改造思路?”
沈良觀察著李建國的表情,感覺這個年輕人應該是真心來學習的,沒有其他目的。
“技術交流嘛,互相學習。”沈良拿出圖紙,“你看這個冷卻水路設計...”
兩人討論起技術細節。李建國提出的問題很專業,顯然基礎紮實。沈良也從中感受到了這個年輕人對技術的熱忱。
“沈工,您這個設計理念很先進,比我在學校學的要超前很多。”李建國佩服地說,“您是從哪裡學到這些理論的?”
沈良心中一緊,又是這個問題。
“主要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沈良儘量說得輕鬆,“理論聯係實際嘛,書本上的東西要結合生產需要才有用。”
李建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確實,我們在學校學的都是基礎理論,對實際生產了解不夠。”
兩人聊了一下午,李建國受益匪淺。臨走時,他主動提出要在技術交流會上協助沈良做資料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