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程師有心了。”沈良客氣地回應,心裡卻在盤算這個年輕人的可靠性。
如果能把李建國收為助手,對今後的技術推廣會很有幫助。畢竟他需要更多誌同道合的技術人才,光靠自己一個人是不夠的。
送走李建國,沈良繼續準備交流會的材料。他決定采用漸進式的技術展示策略,先推廣相對簡單的改造方案,等大家接受了再逐步引入更先進的技術。
這樣既能避免過於突兀,又能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交流會的日子。沈良帶著精心準備的資料,踏上了前往省城的火車。火車一路向北,沈良坐在硬座車廂裡看著窗外的風景。
車廂裡人聲嘈雜,煙味彌漫。沈良翻開帶來的技術資料,再次檢查準備工作。
這次省級技術交流會規模不小,全省各大鋼鐵廠的技術骨乾都會參加,省冶金局的領導也會到場。
沈良心裡清楚,這是個機會,也是個考驗。
表現好了,不僅能為廠裡爭光,對個人發展也大有裨益。表現不好...那就隻能灰溜溜地回去繼續當個普通技術員了。
“下一站,省城!”列車員的聲音打斷了沈良的思緒。
下了火車,沈良拎著行李箱走出車站。省城比起他們那個小城市確實氣派很多,街道寬闊,建築高大。
按照通知書上的地址,他找到了會議舉辦地點——省冶金工業大廈。
大廈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人,大多是中年男性,看起來都是技術人員。
沈良上前報到,拿到了胸牌和會議資料。
“沈工!”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
沈良轉頭一看,是李建國。年輕人換了身新西裝,看起來精神不少。
“李工程師,你也來了?”沈良有些意外。
“我們設計院負責這次會議的技術支持工作。”李建國興奮地說,“正好可以學習各廠的先進經驗。”
兩人一起走進大廈。會議廳相當寬敞,能容納二三百人。主席台上懸掛著醒目的橫幅:“全省鋼鐵工業技術交流會”。
沈良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環顧四周觀察著其他與會人員。
前排坐著的應該是各廠的廠長和總工,中間是主要技術人員,後排則是像他這樣的年輕技術骨乾。
“看到那個戴眼鏡的中年人了嗎?”李建國悄聲對沈良說,“那是首鋼的張總工,國內連鑄技術的權威專家。”
沈良順著李建國的目光看過去,那個被稱為張總工的男人正在和身邊的人低聲交談,神情嚴肅。
“還有那位,”李建國又指向另一個方向,“鞍鋼的老王,在冶金界也是響當當的人物。”
沈良點點頭,心中暗想今天的對手可不簡單。
上午九點,會議準時開始。
省冶金局的陳局長首先致辭,強調了技術進步對工業發展的重要性,鼓勵各廠加強交流合作。
接下來是各廠代表的技術報告。
首鋼的張總工第一個上台,介紹了他們在連鑄技術方麵的最新進展。
“我們采用的是引進德國技術改造而成的連鑄生產線,”張總工操著京腔說道,“年產能力達到50萬噸,鑄坯質量穩定...”
台下響起陣陣掌聲。沈良仔細聽著,發現張總工介紹的技術確實不錯,但比起他掌握的先進工藝還有不小差距。
鞍鋼的老王緊接著上台,介紹了他們的高爐改造經驗。
“通過優化配料結構和改進冷卻係統,我們成功將日產量提升了20...”
又是一陣掌聲。
輪到地方廠礦的代表發言了。大多數人介紹的都是一些常規改造,技術含量有限。
終於到了沈良所在鋼鐵廠的發言時間。
劉廠長本來打算自己上台,但在沈良的建議下,最終決定讓沈良直接做技術報告。
“下麵有請華北鋼鐵廠的沈良工程師為大家介紹他們的技術創新成果。”主持人宣布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沈良深呼吸,拿著準備好的資料走向主席台。
台下幾百雙眼睛都聚焦在他身上。有好奇的,有懷疑的,還有些漠不關心的。
“各位領導,各位同行,大家好。”沈良調整了一下話筒,“我今天要彙報的是我們廠在小方坯連鑄技術方麵的創新實踐。”
話音剛落,台下就有人竊竊私語。
“小方坯連鑄?華北鋼鐵廠什麼時候有這技術了?”
“沒聽說過啊,他們不是隻能生產普通鋼材嗎?”
沈良沒有理會台下的議論,繼續說道:“傳統的鋼錠澆注工藝存在材料利用率低、能耗高等問題。我們通過技術改造,自主研發了一套小型連鑄裝置...”
他邊說邊展示準備好的圖紙和數據。
“這套裝置的核心是改進了冷卻水路設計,采用多級冷卻係統,確保鑄坯表麵和內部溫度梯度的合理控製...”
台下的議論聲逐漸小了下來,不少人開始認真聽講。
首鋼的張總工皺起了眉頭,仔細觀察著沈良展示的圖紙。
“通過三個月的試運行,我們的鑄坯合格率達到了95以上,比原來的鋼錠工藝提高了15個百分點。”沈良繼續介紹著數據,“同時,噸鋼綜合能耗下降了12,材料利用率提升了8。”
這些數據讓台下安靜了不少。
張總工站了起來:“小沈同誌,能否詳細說明一下你們的冷卻水路是如何設計的?”
沈良早就料到會有人提問,從容回答:“我們采用的是分段式冷卻理念,根據鑄坯在不同位置的凝固特點,設計了相應的冷卻強度...”
他在黑板上畫出了水路布置圖,詳細解釋了設計原理。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