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總工聽得很認真,不時點頭。其他人也被這套理論吸引了,紛紛凝神細聽。
“這個設計思路很新穎,”鞍鋼的老王也發言了,“不過你們是如何解決鑄坯內部應力分布問題的?”
沈良微微一笑:“老王師傅問得好。我們通過調整冷卻水溫度梯度和流量分配,使鑄坯冷卻過程更加均勻...”
他又在黑板上畫出了應力分布示意圖,分析了技術關鍵點。
台下的專家們開始頻繁交頭接耳,顯然對這套技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請問這套技術的投資成本如何?”有人問道。
“改造費用大概15萬元左右,”沈良回答,“但考慮到節能減排和產品質量提升帶來的效益,投資回收期不到一年。”
這個數字讓不少人眼前一亮。在這個年代,能快速回收投資的技術改造項目可不多見。
省冶金局的陳局長也來了興趣:“小沈同誌,你們這套技術有沒有推廣價值?”
沈良心中暗喜,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我認為是有的,”他誠懇地說,“不過還需要根據各廠的具體情況進行適應性改造。我願意與各位同行分享技術經驗,共同推進我省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
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沈良的發言時間本來隻有20分鐘,結果因為提問踴躍,延長到了將近一個小時。
走下台時,不少人圍了上來要詳細資料。
“沈工,你們這技術確實先進,”張總工主動過來握手,“有機會一定要到你們廠實地學習。”
“張總客氣了,”沈良謙虛地回應,“您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李建國興奮地湊過來:“沈工,您剛才的表現太精彩了!那些老專家都被征服了。”
沈良心裡也很滿意。第一步計劃成功了,接下來就要看如何把握住這個機會。
中午休息時,不少廠的技術人員都來找沈良交流。有想要引進技術的,有希望建立合作關係的,還有純粹出於學術興趣的。
沈良一一應對,既不顯得冷淡,也不過分熱情。他知道這些人背後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
下午的會議繼續進行,但明顯沒有上午那麼熱烈了。大家的注意力都還停留在沈良的技術報告上。
會議結束後,省冶金局的陳局長專門找到沈良。
“小沈,你今天的表現很出色,”陳局長和藹地說,“你們這個技術很有價值,我準備向省裡推薦作為重點推廣項目。”
沈良內心激動,但表麵保持冷靜:“謝謝陳局長的認可,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
“明天我安排你去幾個兄弟廠參觀學習,你也可以實地了解一下推廣的可行性。”陳局長繼續說道。
這真是意外的收獲。沈良連忙表示同意。
回到賓館,沈良躺在床上回味著今天的收獲。
技術交流會的效果超出了預期,不僅讓他在業內初步建立了聲譽,還獲得了省裡領導的關注。
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在場的很多廠都對他的技術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這意味著推廣應用的前景非常廣闊。
不過沈良也意識到,這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第二天一早,陳局長安排的車子準時到達賓館門口。
司機是個中年漢子,操著一口濃重的本地口音:“沈工,今天咱們要跑三個廠,路程有點遠,您準備好了嗎?”
沈良點點頭,心裡卻在盤算著這次參觀的真正目的。省裡讓他去看兄弟廠,絕不僅僅是走馬觀花這麼簡單。
第一站是省內最大的鋼鐵廠——華光鋼鐵。
廠門口的標語牌已經褪色,但“為四化建設貢獻力量”幾個大字還能看清。門衛室裡的老師傅戴著老花鏡,仔細核對了介紹信才放行。
華光鋼鐵的廠長姓王,是個五十多歲的精乾漢子。他熱情地迎接沈良,但眼神中透著一絲審視。
“沈工,昨天您在會上的發言我們都聽說了,”王廠長邊走邊說,“我們華光也想搞技術改造,但資金緊張啊。”
沈良明白了,這是在試探他的底線。
車間裡機器轟鳴,工人們揮汗如雨。沈良仔細觀察著生產流程,發現問題比他想象的還要嚴重。
設備老化嚴重,能耗驚人。最關鍵的是,生產工藝還停留在五十年代的水平。
“王廠長,您這邊的設備利用率怎麼樣?”沈良看似隨意地問道。
王廠長臉色有些難看:“說實話,開工率不到70,產品質量也不太穩定。”
沈良心裡有數了。這種狀況下,任何技術改進都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參觀結束後,王廠長把沈良拉到辦公室單獨聊天。
“沈工,實話跟您說,我們廠現在日子不好過,”王廠長倒了杯茶,“如果您的技術真有那麼神奇,我們願意試試。”
“試試是可以的,”沈良放慢語速,“不過需要一些條件。”
王廠長眼神一亮:“您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首先,技術改造需要配套資金,雖然不多,但必須到位。其次,改造過程中可能需要停產幾天,這個損失你們要承受。”
王廠長皺起眉頭。停產幾天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損失,這對本就困難的華光鋼鐵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能不能分步驟改造?”王廠長試探性地問。
沈良搖搖頭:“技術改造是個係統工程,半拉子工程隻會浪費資金。”
房間裡陷入沉默。
良久,王廠長咬咬牙:“行!我回頭跟班子商量商量,爭取年底前啟動改造。”
離開華光鋼鐵,沈良心情複雜。他能理解王廠長的難處,但也知道這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很難成事。
第二站是紅星鋼鐵,規模比華光小一些,但廠長的態度截然不同。
“沈工,我們紅星雖然小,但敢闖敢試!”廠長姓李,是個四十出頭的年輕人,說話乾脆利落,“您的技術如果真有效果,我們馬上就乾!”
這種態度讓沈良刮目相看。
參觀過程中,李廠長不停地詢問技術細節,顯然是真心想要改進生產工藝。
“我們紅星這幾年一直在琢磨技術革新,但苦於沒有方向,”李廠長指著車間裡的設備,“您看,這些設備大多是我們自己改裝的,雖然土了點,但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