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任何新產品的推出都要經過層層審批。
這個過程往往很漫長,但也是必須的。
“我建議你們先申請技術鑒定。”孫局長繼續說道,“如果能通過省裡的鑒定,後麵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需要準備什麼材料?”
“技術文件、試驗報告、樣機演示,還要有用戶試用證明。”
沈良在心中盤算著,這些要求都不算過分,關鍵是要做好充分準備。
“孫局長,您看這樣行不行?”陳誌華提出建議,“我們先在廠裡試用一段時間,積累一些數據,然後再申請鑒定。”
“這個想法不錯。”孫局長讚同道,“實踐出真知,有了實際使用經驗,鑒定起來就更有說服力。”
就這樣,小型挖掘機的命運確定了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裡,沈良和工人們又製造了兩台同樣的設備,投入到鋼鐵廠的日常作業中。
煤場改造、廢料清理、基礎開挖,這些原本需要大量人工的工作,現在都交給了小型挖掘機。
效果出奇地好。
不僅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而且減少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精確的操作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費。
“這小東西真是個寶貝。”負責煤場的老張逢人就誇,“一天頂十幾個人乾活,還不知道累。”
消息很快傳開,附近幾家企業的負責人都跑來參觀。
“能不能給我們也造一台?”一家建材廠的廠長主動找上門。
“價格怎麼樣?願意出高價購買。”化工廠的采購員也表達了購買意向。
麵對這些詢問,陳誌華都婉言謝絕了。
不是不想賣,而是不能隨意擴大生產。沒有相關許可證,私自製造銷售是違規行為。
沈良對此倒很淡定。
他知道,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麵其實是好事。市場需求旺盛,說明產品有競爭力,也為後續的正式推廣奠定了基礎。
三個月後,技術鑒定的材料準備齊全了。
詳細的技術文件、完整的試驗數據、用戶的試用報告,還有那台表現出色的樣機,一切都準備就緒。省工業廳的技術鑒定會定在了下個月的第三個周五。
沈良接到通知後,心情既興奮又忐忑。這可是他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技術成果,能否通過省裡的權威認定,直接關係到後續的產業化進程。
“小沈,聽說省裡要派專家過來?”老工程師王師傅湊過來打探消息。
“嗯,十幾個專家呢。”沈良點點頭,“機械、液壓、電氣各個方麵的都有。”
王師傅咂咂嘴:“這陣勢不小啊,看來上麵挺重視的。”
確實重視。孫局長已經提前打過招呼,這次鑒定會規格很高,不僅有省工業廳的領導,還邀請了幾所重點院校的教授參加。
沈良知道,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專家們見多識廣,想要蒙混過關是不可能的。每一個技術細節都必須經得起推敲,每一項性能指標都要有充分的數據支撐。
接下來的半個月,沈良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準備工作中。
技術文件反複修改,試驗數據重新整理,樣機保養調試,各種演示方案都要考慮周全。
“累死了。”小李一屁股坐在工具箱上,“這比造機器還費勁。”
沈良擦擦額頭的汗珠:“馬虎不得,這關係到咱們產品的前途。”
陳誌華也很緊張。作為廠領導,他比誰都清楚這次鑒定的重要性。如果能順利通過,鋼鐵廠就有機會申請到專門的生產許可證,成立獨立的機械製造部門。
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能夠生產新產品的企業地位都很特殊。不僅有政策扶持,還能獲得更多的資源配置。
“老陳,你說專家們會問些什麼問題?”沈良有些擔心。
“技術原理、創新點、市場前景,這些肯定要問。”陳誌華分析道,“還可能涉及成本核算、生產工藝、質量控製等方麵。”
沈良暗自點頭。這些問題他都有準備,關鍵是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展現技術實力,又不能過度誇大。
鑒定會的前一天晚上,沈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月光透過窗簾灑在地板上,形成斑駁的光影。他想起前世參加過的那些技術評審會,專家們犀利的提問,激烈的討論,還有最終揭曉結果時的緊張氣氛。
“希望明天一切順利。”他默默祈禱。
第二天一早,省裡的專家團就到了。
十三個人,清一色的中山裝,胸前佩戴著工作證,看起來都很權威的樣子。
領頭的是省工業廳技術處的處長,姓李,四十多歲,戴著厚厚的眼鏡片,說話慢條斯理。
“這就是你們研製的小型挖掘機?”李處長圍著樣機轉了一圈。
“是的。”沈良恭敬地回答,“我來介紹一下主要技術特點。”
他按照預先準備的方案,從整體結構開始講解。液壓係統、傳動機構、控製裝置,每一個部分都講得很詳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專家們聽得很認真,不時提出各種問題。
“這個液壓泵的流量是多少?”一位教授問道。
“額定流量30升每分鐘,工作壓力16兆帕。”沈良回答得很乾脆。
“動力係統呢?功率多大?”
“18馬力的柴油機,能夠滿足各種工況需求。”
問答進行了半個小時,專家們基本了解了設備的技術參數。接下來是現場演示環節。
沈良親自操作,展示了挖掘、裝載、平整等各項功能。
小型挖掘機在他的控製下靈活轉動,鏟鬥精準地抓取土石,動作流暢自然,沒有絲毫拖泥帶水。
“不錯!”一位老專家忍不住讚歎,“操作很穩定,精度也夠高。”
李處長也點點頭:“看得出來,設計很用心,工藝也比較成熟。”
演示結束後,專家們開始仔細檢查設備的各個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