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和他握了握手,發現對方的手指粗糙,有明顯的繭子。
這不像是坐辦公室的技術管理人員,更像是長期從事實際操作的技術工人。
“李總監過獎了。”沈良不動聲色地坐下,“不知道您之前在哪裡工作?”
“我在台灣的一家鋼鐵廠做了十幾年技術工作。”李先生推了推眼鏡,“對連鑄技術還算了解。”
沈良心裡冷笑。
台灣的鋼鐵工業在這個時期確實比大陸先進,但如果真是台灣來的技術專家,絕不會對大陸的技術表現出如此濃厚的興趣。
更何況,從他剛才查看資料的專注程度來看,明顯是在尋找什麼特定的信息。
“那李總監覺得我們的技術水平如何?”沈良故意問道。
“非常不錯!”李先生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特彆是溫度控製係統的設計,很有創新性。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具體的控製算法?”
果然!
沈良心裡警鈴大作。溫度控製算法正是他這套連鑄機技術的核心機密,也是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所在。
一個正常的采購商絕不會關心這種技術細節。
“這個...”沈良故作為難,“具體的控製算法涉及到我們的商業機密,恐怕不太方便透露。”
李先生臉上的表情僵了一下,但很快恢複正常。
“理解,理解。那能不能看看設備的內部結構圖?我們需要評估一下安裝和維護的難度。”
又是一個陷阱!
內部結構圖包含了大量的技術參數和設計思路,是絕對不能外泄的機密資料。
沈良看了一眼旁邊的陳誌華,發現後者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這樣吧。”沈良緩緩開口,“我們可以安排您實地參觀生產車間,看看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至於具體的技術資料,還是等合同正式簽署後再詳談。”
會議室裡的氣氛瞬間變得有些微妙。
林誌明和那個張小姐交換了一個眼神,李先生則在桌子底下輕輕敲擊著手指。
“當然可以參觀車間。”林誌明勉強笑道,“不過我們老板比較急,希望能儘快確定技術方案。如果沈工程師能提供一些關鍵參數,我們可以立刻簽署意向合同。”
“關鍵參數?”沈良故作不解。
“比如說加熱溫度的精確控製範圍,冷卻水流量的計算公式,還有鋼液流速的控製機製。”張小姐接過話頭,“這些參數對我們評估設備性能很重要。”
沈良差點笑出聲來。
這哪裡是什麼商業采購,分明就是技術竊取!
這些參數都是連鑄機技術的核心機密,掌握了這些,基本上就能複製出整套技術。
看來今天這場戲該收場了。沈良平靜地看著這群人,心中已經有了計劃。
既然他們想玩,那就陪他們玩到底。
“這幾個參數確實很重要。”沈良點點頭,“不過我想先確認一下,你們華昌集團的主營業務到底是什麼?”
林誌明愣了一下:“我昨天不是說了嗎?我們做鋼鐵設備貿易。”
“具體都銷往哪些地區?合作過哪些鋼廠?”沈良繼續追問。
“這個...我們主要是麵向東南亞市場,合作的客戶比較多...”林誌明的回答明顯有些含糊。
沈良冷笑一聲。
一個正規的鋼鐵設備貿易商,對自己的客戶和市場絕不會如此模糊其辭。
“那這樣吧。”沈良站起身來,“我們先去車間看看設備運行情況,然後再詳細討論技術問題。”
李先生急忙站起:“沈工程師,其實我們時間比較緊...能不能先看看技術資料?”
“不急,好的設備需要實地考察才能真正了解。”沈良向門口走去,“陳廠長,麻煩您帶路。”
陳誌華立刻會意,跟在沈良身後。
四個華昌集團的人麵麵相覷,最終還是跟了上來。
出了辦公樓,沈良故意放慢腳步,和陳誌華並肩而行。
“你派人去門衛那裡,記下他們車子的牌照號碼。”沈良壓低聲音,“然後聯係市裡,查一下這個牌照的來曆。”
陳誌華微微點頭。
走到車間門口,沈良突然停下腳步。
“對了,我想起一個問題。”他轉身看向李先生,“您剛才說在台灣工作過十幾年,那一定很了解台塑公司的連鑄技術吧?”
李先生的臉色瞬間變了。
“台塑...我們和台塑沒有直接合作。”
沈良心裡暗笑。
台塑公司是台灣最大的鋼鐵企業,如果真在台灣鋼鐵行業工作十幾年,不可能不了解台塑的技術水平。
“那您知道台塑的連鑄機溫度控製精度能達到多少嗎?”沈良繼續試探。
“這個...大概是±5度左右吧。”李先生猶豫著回答。
沈良差點笑出聲來。
真正的台塑連鑄機溫度控製精度早就達到了±2度,這是業內公開的技術指標。
這個所謂的“技術總監”連基本的行業常識都不具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總監的記憶可能有些偏差。”沈良淡淡地說,“台塑的技術水平比您說的要高一些。”
李先生臉上閃過一絲慌亂,但很快強作鎮定。
“可能是我記錯了,畢竟離開那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進入車間後,巨大的連鑄機正在轟鳴運轉。
熾熱的鋼液從鋼包中緩緩倒入中間包,經過精確的溫度控製後,在結晶器中成型,最終形成標準的鋼坯。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沒有一絲多餘的動作。
張小姐拿出一個小型攝像機,開始拍攝設備的運行畫麵。
沈良眼神一凝。
商業洽談中拍攝對方的生產設備,這絕對不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不好意思,車間裡禁止拍攝。”沈良上前阻止,“這是我們的規定。”
“隻是隨便拍拍,方便回去向老板彙報。”張小姐收起攝像機,臉上閃過一絲不滿。
“理解您的需要,但規定就是規定。”沈良寸步不讓。
林誌明在一旁打圓場:“沒關係,我們用眼睛看就可以了。”
李先生則在仔細觀察設備的各個部位,目光不時停留在控製麵板和傳感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