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最著名的文物,當屬“太陽神鳥”金箔。金箔直徑12.5厘米,厚度僅0.02厘米,上麵刻著四隻首尾相接的神鳥,圍繞著中心的太陽紋飛行。這四隻神鳥的造型,比三星堆的青銅神鳥更輕盈、更靈動,它們的翅膀舒展如火焰,仿佛在追逐著太陽的光芒。考古學家認為,這組圖案是杜宇時期太陽崇拜的象征,而杜宇本人,就是這種崇拜的推動者——他不僅是蜀王,更是“望帝”,是連接人間與太陽神靈的使者。
為什麼說杜宇是“金沙王”?文獻記載給出了答案。《蜀王本紀》裡說,杜宇“治汶山下邑,曰郫化”,而郫邑就在今天的成都郫縣今郫都),距離金沙遺址僅20多公裡。此外,金沙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與三星堆晚期的器物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帶繩紋的陶罐、雕刻精美的玉璋——這說明,金沙部落與三星堆部落有著直接的傳承關係,而杜宇,很可能就是從三星堆遷徙而來的魚鳧部落的後人。
杜宇時期的古蜀文明,最大的變化是從“神權至上”轉向“農耕為本”。《華陽國誌·蜀誌》裡說,杜宇“教民務農”,也就是說,他教會了古蜀人更先進的農耕技術。在金沙遺址的生活區裡,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農耕工具,比如石犁、石鋤、石鐮,還有碳化的水稻顆粒——這些工具比寶墩時期的更精致,石犁的刃口更寬,石鋤的手柄更符合人體工學,說明杜宇時期的古蜀人,已經掌握了深耕、除草、收割的全套農耕技術。
我曾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農耕文明廳”裡,見過一把出土的石犁。石犁呈三角形,刃口被磨得很光滑,犁身上還留著使用過的痕跡——邊緣有些磨損,表麵有泥土的印記。講解員說:“這把石犁是用來深耕土地的,比之前的石斧效率高很多。用它耕地,能讓土壤更疏鬆,有利於水稻的生長。”想象一下,春天來了,杜宇站在田埂上,手裡拿著這樣的石犁,教族人如何耕地:“把犁尖插進土裡,然後用力往前推,這樣就能把土翻起來了。”族人跟著他的樣子,在水田裡勞作,陽光灑在他們身上,金箔太陽神鳥的圖案印在他們的衣服上——這是一幅多麼溫馨的農耕圖景。
杜宇時期的金沙,不僅是農耕的中心,更是文化的融合之地。考古學家在金沙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卜甲用於占卜的龜甲),卜甲上有灼燒的痕跡和簡單的刻紋——這是來自中原商朝的文化元素。此外,金沙的玉器造型,也融合了長江中遊石家河文化的風格。這說明,杜宇王並沒有封閉自己,而是積極吸收周邊文化的精華,將它們融入古蜀文明中。比如,他借鑒商朝的占卜文化,用來預測農業收成和天氣變化;他借鑒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藝,製作出更精美的玉璋和玉璧——這種文化融合,讓古蜀文明更加成熟、更加豐富。
然而,杜宇的統治也並非一帆風順。文獻記載,杜宇時期蜀地遭遇了一場大洪水,“江水為害,蜀民不得安處”。為了治理洪水,杜宇派鱉靈去治水——而鱉靈,就是後來取代杜宇,成為古蜀第五代蜀王的開明帝。
六、鱉靈開明帝):治水長河中的改革者,古蜀王朝的終結者
鱉靈的名字,總是與“治水”聯係在一起。他是古蜀第五代蜀王,號開明帝,其統治時期對應的是晚期巴蜀文化船棺葬文化),約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16年——他不僅是古蜀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更是將古蜀文明推向成熟,卻又親手將其推向終結的人。
關於鱉靈治水的傳說,《蜀王本紀》裡有詳細的記載:“望帝杜宇)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雖然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但也反映了一個事實:鱉靈確實因為治水有功,得到了杜宇的信任,最終繼承了王位。
考古學家在成都平原的晚期巴蜀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水利設施遺跡,比如都江堰上遊的芒城遺址,就有一條人工開鑿的河道,河道寬約10米,深約2米,與岷江支流相連。這條河道的年代,正好對應鱉靈時期——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鱉靈治水時留下的工程。鱉靈治水的方法,不是像大禹那樣“堵”,而是“疏”——他帶領族人開鑿河道,將洪水引入岷江,從而緩解了成都平原的水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曾在都江堰博物館裡,見過一張鱉靈治水的示意圖。圖上畫著成都平原的水係,紅色的線條代表人工開鑿的河道,這些河道像樹枝一樣,從岷江延伸到平原的各個角落。博物館的老師說:“鱉靈的治水理念,為後來李冰修建都江堰奠定了基礎。他知道,成都平原的水患根源是河道不通,所以他才會想到開鑿河道,讓洪水有地方可去。”想象一下,鱉靈站在岷江岸邊,手裡拿著一根樹枝,在地上畫著河道的走向:“從這裡挖一條溝,把水引到東邊的窪地;再從那裡挖一條溝,把水引到南邊的農田。這樣一來,洪水就不會淹到我們的房子了。”族人聽著他的計劃,紛紛拿起石斧、石鏟,開始開鑿河道。
那時的成都平原,到處都是治水的身影。白天,男人們在河道裡挖土,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滴在泥土裡;女人們則在家裡做飯,然後把飯菜送到工地,給男人們補充體力;孩子們也不閒著,他們幫著大人遞工具、運泥土,雖然累得氣喘籲籲,卻笑得很開心。就這樣,經過幾年的努力,一條條人工河道終於開鑿完成。當洪水再次來臨時,河水順著河道流走,沒有淹沒房屋和農田。族人圍著鱉靈歡呼,把他舉起來拋向空中——那一刻,鱉靈在族人心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杜宇。
治水成功後,杜宇將王位禪讓給了鱉靈,鱉靈成為了新的蜀王,建立了開明王朝。鱉靈即位後,並沒有停下改革的腳步。他深知,要想讓古蜀王朝強大起來,不能隻靠治水,還要發展農業和手工業。於是,他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
在農業方麵,鱉靈推廣了更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他讓族人在河道兩岸開墾更多的水田,利用人工河道的水進行灌溉。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他還教族人使用綠肥——把野草、樹葉埋在土裡,讓它們腐爛後變成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考古學家在晚期巴蜀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綠肥遺存,這正是鱉靈推廣農業技術的有力證據。
在手工業方麵,鱉靈鼓勵工匠們改進青銅鑄造技術。開明王朝時期的青銅器物,比三星堆和金沙時期的更精致、更實用。比如,出土的青銅劍,劍身細長,刃口鋒利,上麵還刻著精美的紋飾;青銅容器的造型也更加多樣,有鼎、壺、尊等,不僅可以用來裝東西,還可以作為禮器使用。此外,鱉靈還重視玉石器的製作,開明王朝時期的玉璋、玉璧,雕刻工藝更加複雜,圖案也更加精美。
在政治方麵,鱉靈建立了更完善的統治體係。他把古蜀王朝分成了多個郡,每個郡都派官員進行管理。這些官員負責征收賦稅、管理治安、組織農業生產等事務。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製,鱉靈還製定了嚴格的法律,規定了人們的行為規範。如果有人違反法律,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比如罰款、流放等。
開明王朝在鱉靈的統治下,逐漸強大起來。它的疆域不斷擴大,東到長江三峽,西到雅安,南到樂山,北到綿陽。古蜀王朝與周邊的巴國、楚國等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係,不僅進行貿易往來,還進行文化交流。比如,古蜀的青銅器物和玉石器,通過貿易傳到了巴國和楚國;而巴國的音樂、楚國的舞蹈,也傳到了古蜀,豐富了古蜀人的文化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開明王朝晚期,古蜀王朝開始走向衰落。一方麵,開明王朝的統治者變得越來越腐朽。他們沉迷於享樂,修建了大量的宮殿和陵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比如,出土的開明王朝時期的陵墓,規模宏大,裡麵陪葬了大量的青銅器物、玉石器和金銀器,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另一方麵,周邊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開始對外擴張。公元前316年,秦國派張儀、司馬錯率軍攻打古蜀王朝。
麵對秦國的強大攻勢,古蜀王朝的軍隊不堪一擊。秦軍很快就攻占了古蜀王朝的都城,殺死了開明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就這樣,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古蜀王朝,最終滅亡了。古蜀王朝滅亡後,成都平原成為了秦國的一部分,古蜀文明也逐漸融入了中原文明。
七、尾聲:時光長河中的文明回響
站在三星堆遺址的祭祀坑邊,看著那些出土的青銅神樹、金杖、青銅麵具,我仿佛看到了魚鳧王帶領族人鑄造青銅器物、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景;站在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金箔展廳裡,看著那隻輕盈靈動的金箔神鳥,我仿佛看到了杜宇王帶領族人在田埂上勞作、祈求豐收的畫麵;站在都江堰博物館的鱉靈治水示意圖前,我仿佛看到了鱉靈帶領族人開鑿河道、治理洪水的身影。
古蜀王朝雖然已經滅亡了兩千多年,但它留下的文明遺產,卻永遠留在了成都平原的土地上。三星堆的青銅文明、金沙的金箔文化、開明王朝的水利工程,都是古蜀人智慧的結晶。它們不僅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寶。
如今,成都平原上的人們,依然在享受著古蜀文明帶來的福利。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在灌溉著成都平原的農田,讓這裡成為了“天府之國”;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讓更多的人了解古蜀文明的魅力。
古蜀王朝的五王——蠶叢、柏灌、魚鳧三星堆王)、杜宇金沙王)、鱉靈,他們就像一顆顆珍珠,串聯起了古蜀文明的時光脈絡。他們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曆史,更是一種精神——開拓創新、勤勞勇敢、團結協作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成都平原上的人們,不斷前進,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雨又開始下了,這次的雨,仿佛帶著古蜀人的祝福,滋潤著成都平原的土地。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古蜀文明的光芒,將會更加耀眼,照亮更多人的心靈。
喜歡在時光裡聆聽巴蜀回響請大家收藏:()在時光裡聆聽巴蜀回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