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島美子、南造雲子在廢墟的屍骨中,發現少了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個是蔡公時帶來與日本交涉的張漢儒,另一個是現場采訪的記者王至誠。
在南京國府大廳裡,蔣司令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後,麵前擺著王至誠等情報工作者傳來的電報和一份關於“五三慘案”的報告。
報紙上印著慘烈的場麵,數十名無辜的平民在日軍的轟炸下喪生。然而,蔣司令嘴角微微上揚,把這場災難怪罪於北伐軍。他的邏輯是:北伐軍沒有及時撤離,讓日本人氣憤不已,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蔣司令眼中的冷漠讓在場的官員們心中一緊,多少有正義感的官員在心裡暗想:如此領袖,何以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抵抗那些比強盜更狡詐的日本侵略者?
5月4日,天色已暗,王至誠和張漢儒躲在汙濁的下水道中,渾身濕透,四周彌漫著刺鼻的氣味。
次日拂曉,經過近一夜的恐懼與絕望的王至誠和張漢儒,在柳葉和一位老鄉的幫助下,摸出了下水道。
王至誠和張漢儒終於爬出了下水道,滿身的汙穢,但臉上的泥濘與疲憊並未掩蓋他們眼中的堅定。
柳葉撲向王至誠的懷裡,感受到他微弱的心跳與溫暖,所有的恐懼與疲憊都化為難以抑製的淚水。王至誠感受到她的力量與堅定,淚水與笑容交織,指了指身邊的張漢儒……
王至誠的腦海裡浮現那悲壯的場麵:隨著幾聲槍響,交涉署門前,一個個丐幫兄弟姐妹在敵人的槍口下倒下……院內,蔡公時沒有死於日軍的割耳、挖眼、剜舌、削鼻的酷刑,而是在倭寇的亂槍之下犧牲。
他們要做的,就是搶回15名烈士的遺骨,不讓他們的犧牲被遺忘。
王至誠和張漢儒具體分共,張漢儒負責搶回遺骨並安葬;王至誠負責把消息傳遞給國共兩黨,並見於報端,揭露日軍之罪行。
張漢儒在街頭奔走,儘管肩膀傳來劇烈的刺痛,但他心中的熱血讓他無所畏懼。
王至誠化妝成一位買字先生,等待來接頭的戰友。字帖賣了好幾副,但不見戰友的到來!
王至誠心想:如果把消息傳給共字號,共字號不可能相信一個正在被追捕者傳來的消息。決定回去找張漢儒。
王至誠和張漢儒相商,通過在濟南的國字號情報機構,把情報傳給書法家於右任,相信於右任會想辦法及時傳到徐州的蔣司令耳中。
蔣司令獲得情報,已改先前的埋怨,這一次是氣憤填膺,破口大罵:“日軍太荒唐無道!”他眼中閃爍著怒火,心中明白,國人的抗爭不會就此停息,他決定返回南京。
與此同時,昔日與蔡公時情誼深厚的於右任,正望著窗外的天空,窗外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落在他的書桌上,映出一片金色的光芒。
然而此時的於右任滿臉的愁苦,手中握著一支毛筆,筆尖在宣紙上遊走,寫下了:“此鼻此耳,此仇此恥!嗚呼,泰山之下血未止!”他心中滿是對亡友的追思,淚水不自覺地滑落,用力的筆觸仿佛要將憤怒與悲痛一並表達。
5月5日,濟南的局勢愈發緊張,外交部部長黃郛的臉色蒼白,他在與蔣司令的會晤中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
麵對凶險的環境,省立山大和私立齊大的學生們毫不畏懼,紛紛走出校園,揮舞著反對日軍暴行的橫幅,口號震耳欲聾:“反對濟南慘案,揭露日軍罪行!”
年輕人的聲音如同洪流般湧動,激起無數人的心潮。
“我們必須行動!”王懷蘭站在人群之中,眼神炯炯,激情四溢。他的聲音透過人群,傳遍每一個角落,點燃了同學們心中的火焰。
5月7日,上海的學生們化身為急先鋒,向日本政府發出嚴正的要求,限其三日內撤兵。他們的呼聲如雷霆般劃破寧靜:“國民政府與日絕交!”這一刻,學生們的團結與勇氣讓無數人振奮。
然而,蔣司令依舊選擇沉默,似乎對於國家的命運無動於衷。5月8日,日軍公然進攻濟南,飛機轟鳴,炮火連天。北伐軍毫不畏懼,以“以一腔熱血揚我中華之國威!”為口號,在槍林彈雨中奮勇抵抗。
雖然北伐軍裝備落後,但他們的勇氣讓日軍感到震驚。
然而,在蔣司令的一封密函下,北伐軍忍辱負重,被迫撤退,放棄了這座飽受摧殘的城市。士兵們的怒吼被一紙命令淹沒,心中的不甘與憤懣化為無聲的淚水。
5月9日,山東大學附近,日軍的炮火如雨點般落下,空氣中彌漫著硝煙與血腥。日軍揚言要抓拿齊大的林濟青和山大的王壽彭,因為他們的言辭激起了愛國學生的遊行。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王壽彭對妻子低聲道,緊緊握住她的手。他們在恐慌中逃離了濟南,卻始終牽掛著那座被迫屈服的城市。
與此同時,林濟青與於右任等人被召集參加5月12日的悼念活動。在蔡公時的靈前,眾人神情凝重,淚水止不住地滑落。每個人心中都清楚,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先烈的追思,更是對未來不確定命運的感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同一天,王懷蘭在電話亭中焦急地撥打北京的電話,卻隻聽見忙音,心生不安。為了王至誠能夠安全離開,他決定給林風眠打電話,結果打給了李苦禪。
就在王懷蘭匆忙逃離電話亭的過程中,耳邊響起了日軍的喧鬨聲。
“快走!我們得逃離這裡!”王懷蘭心中一緊,但沒想到在逃跑時被一名日本軍官發現,迅速被捕。他想到王至誠還在戰鬥,還在為國學院奔波,他的心中就充滿了絕望,他寧願承受這一切,也不願意讓王至誠的信念被擊垮。
此時,蔣司令和他周圍的官員們,為了促成日本撤兵,選擇了妥協。允許社會各團體發表意見,卻堅決反對大規模的集會與示威。他們的所謂“和平”策略,實際上是對國民不滿情緒的壓製與恐懼。
在這種壓製下,王至誠默默等待著從山東大學歸來的爺爺。當他終於等到了那名被爺爺搭救的女生--劉淑琴。
劉淑琴,又名牛淑琴。女。山東桓台人,1925年擔任山東省第一個婦女黨支部——中共濟南女師支部書記。1927年,中共地下黨員李宇超、劉淑琴夫婦一起調到中央特科情報科工作。
劉淑琴的眼神中流露出不安,手中握著王懷蘭被捕前留下的行囊,“這是靖堯轉交王懷蘭爺爺的東西。我們組織營救工作。”
王至誠接過行囊,心中自問:為什麼不是靖堯親自來?難道她遇到了麻煩?王至誠的心中仿佛透著無限的慚愧和無儘的惆悵。
劉淑琴說道:“關於顧順章和李士群對你的誤解和追捕,陳賡已向伍豪彙報,伍豪和澎湃決定你借此打入軍閥,前往北京。到時,會有一個手持‘琅琊本’《蘭亭序》的人與你接頭,具體任務由他安排。”
王至誠的心中頓時燃起一股無名的力量,心情卻如同滾滾波濤,始終無法平靜。在這場民族浩劫中,誰又能逃脫命運的捉弄?每個人的心中都在呐喊,抗爭的火焰依然在燃燒,未來的命運,似乎並未完全注定。
喜歡文化英雄聯盟請大家收藏:()文化英雄聯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