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3月2日的上海,東方地平線上緩緩升起一輪紅日,仿佛祝福即將舉行的盛事。在這光輝灑落的日子裡,中國左翼文化聯盟——“左聯”,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舉行成立大會。
會議現場,座無虛席,參與會議的有潘漢年、錢杏邨、王一榴、魯迅、陽翰笙、馮乃超等40餘位文化精英,令人倍感矚目。王至誠雖然並非左聯作家,但在茅盾的推薦下,作為特約代表參與了此次會議。
王至誠能站在最後一排,遠遠地旁聽,為能夠親曆這一曆史時刻,心中感到無比激動。
王至誠抬眼望去,尋找著那位他心心念念的魯迅先生。他對魯迅的作品如《呐喊》和《彷徨》如數家珍。雖然從未見過魯迅本人,他的形象卻早已在王至誠的腦海中形成,魁梧的身材,分頭的發型,西裝筆挺,眼鏡後透出精明而深邃的目光——這是王至誠對魯迅的想象。
就在王至誠專注地思索時,突然,幾位作家隨著潘漢年匆匆走出會議室,打破了他的沉思。“出什麼事了?”他向身邊的一位與會者詢問。
“周先生來了!”那位與會者激動地說道。
“哪個周先生?”王至誠因激動而連稱呼都忘記了。
“他進來了!”與會者的聲音中透著興奮,王至誠的心也隨之跳動。
透過打開的窗戶,王至誠看到了一個身材瘦削的身影,魯迅一邊抓起帽子往頭上一扣,一邊急匆匆地走著,似乎對周圍的喧嘩並不在意。隨著魯迅的到來,屋內如潮水般響起熱烈的掌聲,王至誠的心中波濤洶湧。
王至誠終於見到了張揚而矛盾的魯迅:身著灰青長衫,腳踏舊皮鞋,渾身散發出一種不羈而真實的氣息。他的外貌雖然不修邊幅,卻釋放出一種強烈的個人魅力,連身邊的伴侶許廣平也無可奈何。
人群紛紛後退,給魯迅讓出一條通道,他穩步走上主席台,坐在潘漢年的身邊,手裡夾著一根煙卷,似乎總在思索著什麼。就這樣,魯迅以他特有的沉穩與睿智,成為整個大會的焦點。
會議開始,創造社的馮乃超首先對左聯的籌備經過進行了彙報,接下來鄭伯奇對左聯的綱領進行了說明。王至誠對此並不太感興趣,他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魯迅身上,期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現在,魯迅先生將作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報告。”隨著主持人的宣布,全場皆起,掌聲如雷,王至誠屏住呼吸,期待著魯迅的聲音。
當魯迅站起身的瞬間,儘管站在後排的王至誠無法清晰地看到他的麵容,卻能感受到那份來自魯迅身上的力量。他帶著明朗的微笑,仿佛將所有的焦慮與壓抑都拋在了腦後。
魯迅輕咳了幾聲,似乎在平複自己的情緒,然後抽了一口煙,聲音鏗鏘有力地響起:“有許多事情,有人在先已經講得很詳細了……我以為在現在,‘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為‘右翼’作家的……”
王至誠的心中一震,魯迅的言辭犀利,準確地戳中了許多人的痛點。他繼續聽著魯迅闡述“右翼”作家的根源:
“第一,倘若不和實際的社會鬥爭接觸,單關在玻璃窗內做文章,研究問題,那是無論怎樣的激烈……然而一碰到實際,便即刻要撞碎了。關在房子裡,最容易高談徹底的主義,然而也最容易‘右傾’……例如中國的新月派諸文學家,以及所說的墨索裡尼所寵愛的鄧南遮便是。”
這段話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入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他說得如此透徹,清楚地分析了那些脫離現實的文學家們如何在自我麻醉中迷失方向。王至誠目不轉睛,深深被魯迅的洞察力所震撼。
“第二,倘不明白革命的實際情形,也容易變成‘右翼’。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汙穢和血,決不是如詩人所想像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例如屬於‘南社’的人們,開初大抵是很革命的,但他們抱著一種幻想,以為隻要將滿洲人趕出去,便一切都恢複了‘漢官威儀’。”魯迅的聲音在大廳中回蕩,令每一個聽眾都不能自已。
王至誠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了一種現實的悲哀,魯迅用他特有的幽默與深刻,揭示了那些理想化的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他的每一個字句都在提醒著人們,革命的道路並非坦途,而是布滿荊棘與挑戰的征途。
“……事實上,勞動者大眾,隻要不是梁實秋所說‘有出息’者,也決不會特彆看重知識階級者的,如我所譯的《潰滅》中的美諦克知識階級出身),反而常被礦工等所嘲笑……”魯迅的聲音依然鏗鏘有力,直抵人心。
王至誠在心中默默記下魯迅的每一句話,心中的敬佩與崇拜愈加深厚。他意識到,魯迅不僅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社會的批判者,他用文字為弱勢發聲,用思想引領著時代。
“現在,我說一說我們今後應注意的幾點。”魯迅繼續演講,語氣中透出堅定的決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一,對於舊社會和舊勢力的鬥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而且注重實力……譬如白話文運動,當初舊社會是死力抵抗的,但不久便容許白話文的存在,給它一點可憐的地位,在報紙的角頭等地方可以看見用白話寫的文章了……”他的話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第二,我以為戰線應該擴大……”魯迅的聲音繼續傳來,王至誠的心中不斷回響著他的話。
“第三,我們應當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魯迅提到的重要一點,讓王至誠感到振奮。在文學的戰線上,不僅要有堅韌的意誌,更要不斷培養新生力量,以應對未來可能麵臨的各種挑戰。
最後,魯迅以他一貫的清晰而有力的語言總結道:“如果目的都在工農大眾,那當然戰線也就統一了。”他的聲音像一陣強烈的風暴,席卷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靈。
王至誠在這一刻深感震撼,這不僅是一次文藝上的集結,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他心中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文學不僅是個人的修養,更是社會的責任。他知道,作為一名年輕的文化工作者,自己的使命是參與到這場偉大的文化鬥爭中,為推動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隨著魯迅的演講結束,屋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王至誠暗自決定,今後必將以魯迅為榜樣,用筆尖書寫這個時代的真實與希望。此時的他,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渴望與堅定的信念,預示著他在文化道路上的新起點。
喜歡文化英雄聯盟請大家收藏:()文化英雄聯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