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淩草的種子在玻璃瓶中發出細微的沙沙聲,像某種小蟲在爬動。李雲龍將瓶子舉到煤油燈前,眯著眼觀察——那些比芝麻還小的褐色顆粒,就是樸順姬用生命換來的珍寶。瓶底還殘留著幾絲乾涸的血跡,是少女最後的存在證明。
"吳大夫,你確定這玩意兒真能種活?"李雲龍把瓶子遞給總部醫院的老中醫吳濟世,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眼鏡片厚得像酒瓶底。
吳濟世小心翼翼地接過瓶子,倒出幾粒種子放在掌心,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根莖類,表皮堅硬,應該需要低溫催芽..."他抬頭看向李雲龍,渾濁的眼睛突然亮起來,"李師長,那個朝鮮姑娘說這是冬天采的才有奇效?"
"對,說是長在雪線以上。"李雲龍回憶著樸順姬生前的解釋,"夏天采的效果差很多。"
老中醫興奮地一拍大腿:"這就對了!冬淩草,冬淩草,顧名思義就是經冬不凋的靈藥!《本草綱目》裡有記載,朝鮮叫它"雪見草",能解百毒..."他突然壓低聲音,"李師長,這些種子比黃金還貴重。美軍白磷彈造成的燒傷,用這藥膏抹上三天就能結痂。"
李雲龍點點頭,從懷裡掏出那塊染血的布條——樸順姬的發帶:"她臨死前還惦記著這個...老吳,一定要把它種出來,彆讓那丫頭白死。"
"給我半個月,還你一片藥田。"吳濟世鄭重地將種子和發帶一起收進貼身的布袋,"不過需要個熟悉草性的幫手..."
"陳書懷那小子跟樸順姬學過一點。"李雲龍想了想,"我讓他抽空來幫忙。"
走出臨時搭建的醫療帳篷,刺骨的寒風立刻灌進領口。李雲龍裹緊繳獲的美軍防寒服,嗬出的白氣在胡茬上結了一層細霜。總部所在的隱蔽山穀比想象中更簡陋——十幾頂帳篷分散在鬆林中,傷員住在唯一的一棟木屋裡,那是原先是朝鮮伐木工人的工棚。
指揮部的帳篷裡,趙剛正和韓山研究作戰地圖。看到李雲龍進來,韓山立刻招手:"老李,好消息!你繳獲的夜視裝備派上大用場了。總部決定組建特種夜戰分隊,由你全權負責。"
李雲龍湊近地圖,發現上麵標注了幾個新的紅圈:""鐵幕行動"有動靜了?"
"比預想的快。"韓山指著地圖西北側,"美軍第7師昨天突破了青龍峽防線,正向我方主陣地迂回。更麻煩的是..."他的手指移到東南方,"偵察兵報告,這裡出現了美軍新型偵察車,裝有奇怪的圓形天線,疑似無線電定位設備。"
李雲龍眉頭緊鎖。重生前的軍事知識告訴他,這很可能是早期雷達技術——美軍在用技術手段彌補山地作戰的視野局限。如果真是這樣,誌願軍擅長的夜間機動和隱蔽集結將麵臨巨大挑戰。
"夜戰分隊什麼時候組建?"
"現在就開始。"韓山從桌下拿出一個木箱,裡麵整齊排列著六套繳獲的夜視裝備,"總部從各部隊抽調了三十名精銳,都是神槍手和偵察兵出身。陳書懷擔任技術指導,負責訓練使用這些裝備。"
李雲龍咧嘴一笑,露出那個標誌性的缺牙豁口:"正合我意。那小子腦子活,還能搗鼓點新花樣。"
訓練當天傍晚就開始了。山穀深處特意開辟了一塊模擬戰場,布置了各種障礙和靶標。陳書懷戴著那副樸順姬父親留下的眼鏡,正給三十名精選的戰士講解夜視儀原理。
"...這種主動紅外夜視儀,依靠發射不可見的紅外光照明目標..."大學生兵的聲音因興奮而略微發顫,"有效距離約100米,但強光下會暫時失明...所以我們必須..."
李雲龍站在一旁,滿意地看著這個曾經嚇得尿褲子的書生,如今已成長為能獨當一麵的技術骨乾。陳書懷不僅搞懂了繳獲裝備的工作原理,還總結出一套對抗方法——用強光手電乾擾敵方夜視儀,用白布偽裝減少紅外反射,甚至發明了簡易的"紅外陷阱":在假目標上貼錫紙,吸引敵方火力。
"今晚第一次實戰演練。"李雲龍在訓練結束時宣布,"分成紅藍兩隊,藍隊用夜視裝備,紅隊用傳統方法。輸的一方負責給全隊洗襪子!"
戰士們哄笑起來,但眼神中都透著不服輸的勁頭。李雲龍特意將陳書懷分在紅隊,想看看這小子能不能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戰能力。
月光被雲層遮擋的深夜,演練開始了。李雲龍和韓山站在高處觀察,通過無線電聽取雙方的戰術彙報。起初,裝備夜視儀的藍隊占據絕對優勢,"擊斃"了多名紅隊隊員。但到了後半夜,情況突然逆轉——陳書懷帶領的紅隊不知用了什麼方法,竟然連續"消滅"了三名藍隊精銳!
"走,去看看。"李雲龍按捺不住好奇心,帶著韓山摸向交戰區域。
他們在一片鬆林邊緣找到了陳書懷的小隊。令人驚訝的是,紅隊隊員每人手裡都拿著一麵小鏡子,正借著微弱的星光觀察四周。陳書懷則蹲在一棵樹後,麵前擺著個奇怪的裝置——用繳獲的美軍電池和汽車後視鏡拚湊成的"反光觀察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星光放大原理。"見李雲龍過來,陳書懷興奮地解釋,"美軍夜視儀需要主動紅外光源,我們隻要捕捉到那微弱的光斑,就能反向定位他們的位置!"
李雲龍恍然大悟——這是用最簡陋的工具實現了類似現代紅外探測的功能!他拍拍陳書懷的肩膀:"好小子!這套戰術有名字嗎?"
"還沒..."大學生兵推了推眼鏡。
"就叫"夜虎"吧。"李雲龍望向遠處正在搜索的藍隊隊員,"像老虎一樣在黑暗中看清獵物,又像老虎一樣悄無聲息地接近..."
演練以紅隊險勝告終。天亮後的總結會上,陳書懷詳細講解了"反光觀察法"和配套的"三三製夜襲"戰術——三人一組,一人偵察,一人掩護,一人主攻,交替推進。這套戰術完美結合了傳統遊擊戰與現代特種作戰理念,連韓山都連連稱讚。
"立即在全軍推廣。"韓山當場決定,"尤其是麵對美軍夜戰部隊時,這套戰法能抵消他們的技術優勢。"
訓練持續了三天。第四天清晨,李雲龍被一陣急促的哨聲驚醒。他抓起槍衝出帳篷,看到趙剛和韓山正圍著一名滿身是雪的朝鮮青年交談。那人穿著破爛的農民服裝,但眼神銳利,腰間隱約可見手槍的輪廓。
"老李,這是崔成浩,東南區遊擊隊的聯絡員。"趙剛介紹道,"他帶來了重要情報。"
崔成浩的中文很流利,帶著濃重的東北口音:"李師長,美軍在鷹嘴崖新建了補給站,存放大量冬季裝備。但更重要的是..."他壓低聲音,"我們抓了個美軍通訊兵,他透露"鐵幕行動"後天淩晨開始,第一波是空降突襲。"
李雲龍立刻想起被樸順姬藏在懸崖岩縫中的地圖——如果那上麵標注了美軍布防細節,現在就是取回的最佳時機!
"鷹嘴崖...是不是靠近樸順姬犧牲的那處懸崖?"李雲龍問道。
崔成浩點點頭:"直線距離不到五公裡。我母親崔大娘現在帶著村民在那一帶活動,可以當向導。"
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李雲龍腦海中形成:趁美軍注意力集中在"鐵幕行動"上,派小分隊取回地圖,同時偵察那個新建的補給站。
"老趙,我帶"夜虎"小隊去一趟。"李雲龍轉向趙剛,"你負責準備應對空襲。如果情報準確,後天淩晨會有一場惡戰。"
趙剛想反對,但看到李雲龍決絕的眼神,最終隻是歎了口氣:"帶足彈藥,保持無線電暢通。二十四小時內必須回來。"
當天傍晚,一支十二人的精銳小隊悄然出發。除了李雲龍和陳書懷,還有狙擊手小李、爆破專家老王等"夜虎"隊員。崔成浩擔任向導,他熟悉每一條山路和美軍巡邏時間。
山路上的積雪齊膝深,每一步都異常艱難。李雲龍的舊傷在嚴寒中隱隱作痛,但他咬牙堅持著,走在隊伍最前麵開路。陳書懷的狀態好多了,眼鏡片上結了霜就用手套擦擦,繼續埋頭趕路。
午夜時分,他們在一處背風的山坳休整。崔成浩從懷裡掏出個布包,裡麵是凍硬的米糕和幾塊醃菜:"母親讓我帶的,說是給中國同誌充饑。"
李雲龍道了謝,將食物分給大家。米糕已經凍得像石頭,得含在嘴裡慢慢軟化。正吃著,崔成浩突然壓低聲音:"李師長,有件事得告訴您...關於那種會發光的苔蘚..."
李雲龍立刻豎起耳朵:"怎麼?"
"美軍在大量收購,出價高得離譜。"崔成浩皺著眉,"遊擊隊抓了個朝鮮奸商,他交代美國人要用苔蘚製造什麼"夜間眼睛",能在完全黑暗中看清目標..."
陳書懷突然插話:"是第二代夜視裝備!不需要主動紅外光源的那種!"他激動地轉向李雲龍,"師長,如果我們能搞到一些樣本..."
"先完成主要任務。"李雲龍沉聲道,"地圖優先。"
後半夜的路更加難走。陡峭的山脊上,積雪被風吹成了堅硬的冰殼,每一步都要用工兵鏟鑿出落腳點。崔成浩用繩索將大家連在一起,防止有人滑落懸崖。
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他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樸順姬犧牲的那處懸崖。從下方望去,岩壁上的血跡早已被新雪覆蓋,隻有幾處突出的岩石記錄著那個朝鮮少女最後的攀爬軌跡。
"應該在那片岩縫裡。"李雲龍指著半山腰一處不起眼的凹陷,"樸順姬臨跳崖前塞了東西進去。"
問題是如何上去——三十多米近乎垂直的冰壁,連經驗豐富的崔成浩都直搖頭。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陳書懷從背包裡掏出幾根鐵釘和一卷電線:"可以試試這個...物理學上的..."
大學生兵的解釋李雲龍隻聽懂了一半,但基本思路是用鐵釘做支點,用電線當臨時繩索,分段攀爬。風險很大,但眼下沒有更好的辦法。
"我來。"狙擊手小李站出來,"我體重最輕,攀岩經驗也豐富。"
沒有多餘的爭論,方案立即執行。小李將鐵釘用布條纏在靴尖,小心翼翼地開始攀爬。每上升一米,他就在岩縫中釘入一根鐵釘,綁上電線作為保護繩。下麵的隊員緊緊拽著繩索另一端,隨時準備承受墜落衝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