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安東,籠罩在一層薄薄的寒霧之中。空氣中依舊彌漫著煤煙、晨霜和路邊早餐攤點傳來的食物混合氣味。轉運站卻早已蘇醒,比白日更加忙碌。高音喇叭反複播送著列車班次和部隊集結的通知,引擎的轟鳴聲、人員的口令聲、行李的搬運聲交織成一片,預示著新一天大規模轉運工作的開始。
李雲龍很早就醒了。多年的軍旅生涯讓他習慣了早起,即便是在相對安穩的環境裡。他仔細地刮了胡子,換上了一套接待處發放的新棉軍裝——雖然樣式普通,但厚實、乾淨,穿著身上暖烘烘的,帶著一股嶄新的棉布和染料的味道,這讓他感覺精神了不少。他將那枚一級獨立自由勳章端端正正地彆在胸前,舊軍裝則小心地折疊好,準備帶走留作紀念。
王參謀和小高也收拾停當。王參謀的黑眼圈淡了些,精神明顯好轉,小高則一如既往地沉默乾練,將李雲龍不多的行李打理得井井有條。
在食堂吃過一頓實實在在的早飯——小米粥、白麵饅頭、鹹菜,甚至還每人有一個煮雞蛋——之後,接待處的那位年輕乾事就小跑著過來了,手裡拿著三張硬紙板火車票和一份文件。
“李團長,您的票辦好了!上午十點整的火車,直通河北石家莊。到了石家莊站,會有軍區辦事處的人接您,安排您後續去軍事學院報到的事宜。”乾事將車票和一份蓋著紅印的介紹信遞給李雲龍,臉上帶著笑容,“車程大概兩天一夜,給您安排的是乾部車廂臥鋪,條件有限,您多擔待。”
“這就很好了!辛苦你們了!”李雲龍接過車票,看著上麵打印的漢字和目的地,心中湧起一陣難以言喻的激動。石家莊,那是華北軍區的重要駐地,離他曾經戰鬥過的晉西北那片土地也不算太遙遠了。
告彆了接待站的同誌,吉普車將他們三人送到了安東火車站。
火車站廣場上人山人海,幾乎全是即將登車歸建的誌願軍官兵和前來維持秩序、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綠色的軍裝彙成了海洋。儘管人數眾多,但秩序井然,部隊以團、營為單位,在指定區域列隊等候,口令聲此起彼伏。紅旗招展,鑼鼓隊在一旁賣力地演奏著,營造出熱烈而隆重的氣氛。許多安東市民也自發聚集在廣場周圍,手裡拿著雞蛋、水果、熟食,拚命想塞給即將離去的戰士們,表達著由衷的感激和惜彆之情。
通過專門的軍人通道進入站台,喧囂聲更大了。長長的綠色鐵皮列車如同鋼鐵長龍,靜靜地臥在鐵軌上,每一節車廂門口都擠滿了準備登車的軍人。蒸汽機車頭喘著粗重的白氣,發出嗚嗚的汽笛聲,更增添了幾分離彆與遠行的氛圍。
找到了對應的車廂和鋪位,這是一節老式的硬臥車廂,一個隔間六個鋪位,已經有不少先到的軍官在內。互相通報了單位和姓名,都是來自不同部隊、不同崗位的歸國乾部,很快便熟絡起來。大家的話題自然圍繞著朝鮮的戰事、回國的感受以及對未來的打算展開,小小的隔間裡充滿了熱烈的交談聲。
李雲龍話不多,大多時候聽著,偶爾插上一兩句。他發現,這些經曆過戰火考驗的指揮員們,雖然風格各異,但都對未來的軍隊建設充滿了期待,也普遍感到了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讓他對自己去軍事學院深造的選擇更加堅定。
十點整,伴隨著一聲悠長汽笛和站台工作人員揮舞的綠色信號旗,列車猛地晃動了一下,然後緩緩地、沉重地啟動了。
“嗚——哐當——哐當——”
車輪與鐵軌有節奏的撞擊聲傳來,車速逐漸加快。站台上送行的人群、鑼鼓隊、飄揚的紅旗迅速向後退去,變得越來越小,最終消失在視野中。取而代之的是安東市郊的景色:殘破的廠房、逐漸恢複生機的農田、遠處起伏的山巒。
車廂內的氣氛漸漸平靜下來。有人開始拿出書本閱讀,有人拿出象棋棋盤廝殺起來,更多的人則是靠在鋪位上,看著窗外飛速掠過的風景,臉上帶著歸家的憧憬和淡淡的疲憊。
李雲龍也靠在自己的中鋪上,目光投向窗外。華北平原冬日的景象是單調而遼闊的:裸露的黃色土地、落了葉子的灰色樹林、星羅棋布的村莊、冒著嫋嫋炊煙的農舍……這一切看似平凡,卻讓他感到無比的親切和安寧。這就是他和他無數的戰友們為之奮戰、為之犧牲的土地。
列車一路向南,穿過山川,越過河流,每到一個大站都會短暫停靠。站台上幾乎都有歡迎和補給點,當地政府和群眾會送上熱水、食物和問候。沿途看到的城鎮鄉村,雖然大多顯得樸素甚至貧困,但一種積極重建、努力生產的氛圍無處不在。牆上刷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努力生產,支援前線”、“建設新中國”的大標語,田間地頭能看到辛勤勞作的身影,新建的工廠煙囪冒著的煙也越來越密集。
這一切,都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古老國家在戰爭陰影下頑強複蘇的脈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兩天一夜的旅程並不輕鬆。車廂裡擁擠、嘈雜,飲食簡單,夜晚睡眠也常被顛簸和噪音打斷。但李雲龍卻毫無怨言,他珍惜著這難得的觀察和思考的時間。他看到了戰爭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創傷,更看到了這個民族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希望。
同車的軍官們繼續交流著。李雲龍聽到了一些他之前並不了解的戰場細節,不同部隊的作戰風格和經驗教訓,也聽到了許多關於國內土改、經濟建設、剿匪反特等方麵的情況。他的視野在交談中進一步開闊,不再僅僅局限於自己熟悉的部隊和戰場。
第三天下午,列車廣播裡終於傳來了報站聲:“旅客同誌們請注意,前方到站:石家莊站!請下車的旅客做好準備……”
車廂裡頓時一陣騷動。到石家莊的人不少,大家紛紛開始收拾行李。
列車緩緩駛入石家莊火車站。站台上同樣聚集著歡迎的人群和接待人員,規模雖不及安東,但熱情不減。
李雲龍提著簡單的行李,隨著人流走下火車,雙腳再次踏上了堅實的站台地麵。王參謀和小高緊跟在他身後。
很快,一位穿著軍裝、戴著“華北軍區辦事處”臂章的中年乾部就迎了上來,敬禮:“請問是李雲龍同誌嗎?”
“我是李雲龍。”
“您好李團長!我是軍區辦事處接待科科長,姓劉。奉上級指示,負責接待您。請跟我來,住處已經安排好了。”劉科長熱情地說道,一邊示意身後的戰士接過行李。
走出喧鬨的站台,來到車站廣場。石家莊作為重要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顯得比沿途城市更加繁忙和規整。街道上車輛行人如織,到處可見軍人和政府工作人員。
辦事處安排的住處是軍區招待所的一個單間,條件比轉運站好了很多,乾淨整潔,還有獨立的衛生間。
“李團長,您先休息。關於您前往軍事學院報到的具體時間和方式,上級還在協調安排。估計需要在這裡停留兩到三天。期間您可以自由活動,但最好不要離開市區。生活上有什麼需要,隨時可以找我。”劉科長交代得很仔細。
送走劉科長,李雲龍站在房間窗口,望著外麵石家莊市的街景。這裡沒有安東那種前線城市的緊張痕跡,更多的是和平建設時期的忙碌景象。他知道,他的歸途已經抵達了終點,但他人生中一段全新的、未知的征程,即將在這裡,正式拉開序幕。他深吸一口氣,感受著體內那股既熟悉又陌生的、對於新挑戰的期待和渴望。
在石家莊軍區招待所等待的三天,對李雲龍而言,是一段奇特而珍貴的緩衝期。沒有緊急軍情,沒有作戰會議,沒有需要立刻決斷的危機。時間仿佛一下子慢了下來,讓他有機會真正靜下心來,回顧與展望。
他並沒有一直待在房間裡。大部分時間,他都在石家莊這座陌生的城市裡信步而行。他走過喧鬨的集市,看著百姓們為了一分一厘的精打細算和買到心儀物品的滿足笑容;他路過新建成的小學校園,聽著裡麵傳出的朗朗讀書聲;他駐足在正在興建的工廠圍牆外,看著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和高聳的腳手架;他也曾走到市郊,看到農民們冒著嚴寒在田間勞作,整理土地,準備迎接春天的播種。
這一切平凡甚至瑣碎的景象,深深地觸動著他。這就是和平時期最普通的日常,這就是他和無數戰友們用鮮血和生命守護的東西。它們不像戰場上攻占一個山頭、殲滅一股敵人那樣立竿見影、酣暢淋漓,卻更加厚重、更加根本。他意識到,未來的挑戰,將是如何建設和保衛這萬千平凡而真實的生活,這需要的是另一種形式的勇氣、智慧和耐心。
第三天下午,辦事處劉科長終於帶來了確切的通知。
“李團長,安排下來了!”劉科長臉上帶著笑容,“軍事學院籌備處來電,第一期高級指揮係學員將於五天後正式報到。學院地點在南京。給您訂了明天下午前往南京的火車票,還是臥鋪。這邊會派車送您去車站。”
南京……李雲龍心裡默念著這個陌生的南方城市名字。他知道,那裡曾經曆過慘烈的戰火,如今將成為他汲取新知識、迎接新挑戰的起點。
“謝謝劉科長,這幾天辛苦你們了。”李雲龍由衷地說道。
“您太客氣了,李團長!能為您服務是我們的光榮!”劉科長立正敬禮,“預祝您在學院學習順利,學業有成!”
第二天下午,依舊是石家莊火車站,隻是這次站台上少了浩蕩的歸國隊伍和喧天的鑼鼓,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普通旅客。李雲龍提著簡單的行李,在王參謀和小高的陪同下,登上了南下的列車。
王參謀和小高將護送他至南京,完成最後的交接任務後,再返回各自原單位報到。旅途依舊漫長,車窗外的景色從華北平原的蒼茫遼闊,逐漸變為淮河流域的平坦沃野,繼而出現江南水鄉的婉約輪廓。氣候也明顯變得濕潤溫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