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周紀三 慎靚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2章 周紀三 慎靚王(1 / 1)

慎靚王任期那些事兒,公元前320年前315年,戰國版“年度大事記”

慎靚王元年,公元前320年,辛醜年,衛國直接“降級”了!國君從“公”變成“君”,相當於從“ceo”被擼成“部門經理”,這波操作屬實憋屈。

慎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壬寅年,秦國抄家夥打魏國,搶走了鄢地。

魏惠王掛了,兒子襄王接班。孟子見了新國君後瘋狂吐槽:"遠遠看就不像個大佬,走近了也沒半點威嚴感。他突然問我"天下咋才能安穩",我回"統一就完事兒了"。他又問"誰能統一",我說"不愛亂砍人的唄"。"那誰會挺他?"我跟他說"天下人都得挺啊!就像禾苗旱得蔫巴巴,突然下大雨,苗瞬間支棱起來,這誰頂得住?""

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癸卯年。

楚、趙、魏、韓、燕組"五國聯軍"圍毆秦國,攻打函穀關。結果秦軍一反擊,五國聯軍集體"溜了溜了"。

宋國突然"自我膨脹",開始自稱"王",屬於"十八線小透明突然宣布c位出道"。

慎靚王四年,公元前317年,甲辰年。

秦國在修魚把韓國按在地上摩擦,砍了八萬人頭,還在濁澤抓了倆韓國大將。其他諸侯嚇得瑟瑟發抖。

齊國一個大夫因為跟蘇秦爭寵,派人把蘇秦暗殺了——職場宮鬥劇照進現實。

張儀跑去給魏襄王洗腦:"魏國地盤不到千裡,兵力三十萬撐死了,還是個四戰之地,連個大山大河當保鏢都沒有。你得派兵守著楚、韓、齊、趙的邊境,光邊防軍就十萬+,這地兒根本就是天然戰場!當初諸侯搞"合縱聯盟",在洹水拜把子稱兄弟,可親兄弟為了錢都能互捅,何況靠蘇秦畫大餅搞的聯盟?能靠譜嗎?你要不抱秦國大腿,秦軍打河外,占卷衍、酸棗,捏著衛國,拿下陽晉,趙國跟你就斷聯了,合縱直接gg,魏國想不涼都難!"魏襄王被說動,當場退出群聊合縱),讓張儀去秦國求和。張儀回秦國後,又當上了丞相,妥妥的"職場贏家"。

魯國景公下線,兒子平公旅上線。

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乙巳年。

巴國和蜀國掐架,雙雙跑秦國喊"老鐵幫忙"。秦惠王想打蜀國,但嫌路太難走,加上韓國又來搗亂,正糾結呢。司馬錯說打蜀,張儀說打韓國,倆人當場batte。

張儀先開口:"咱先跟魏、楚處好關係,然後出兵三川,端了新城、宜陽,直逼周王室,搶了九鼎,拿到地圖戶籍,玩"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才是帝王劇本!爭名得去朝廷,爭利得去市場,三川和周室就是天下的"頂流名利場",咱不搶這地兒,反而去打偏遠的戎狄,離帝王夢也太遙遠了吧?"

司馬錯反駁:"格局小了!想搞錢得擴地盤,想強軍得讓百姓富,想當老大得攢人品,這仨條件湊齊,霸業自然來。現在咱地盤小、百姓窮,不如先挑軟柿子捏。蜀國是西邊的偏遠小國,還是戎狄的老大,內部亂得跟一鍋粥似的,咱打它就像狼追羊,輕鬆拿捏!占了它的地能擴版圖,搶了它的錢能讓百姓腰包鼓起來,不用大動乾戈就能讓它服軟。滅了一國,天下人不覺得咱狠;拿了西邊的資源,天下人不覺得咱貪,這波操作叫名利雙收,還能立個"平亂大佬"的人設。要是打韓國、劫天子,那可是背鍋俠劇本,不一定有好處還落個壞名聲,風險太大了!周是天下共主,齊是韓國的老鐵,周知道要丟九鼎,韓知道要丟三川,他倆肯定抱團,再拉上齊、趙,找楚、魏幫忙。把九鼎給楚,把地給魏,咱根本攔不住,這就是我說的"坑"!所以打蜀國穩賺不虧。"

秦惠王聽了司馬錯的話,出兵伐蜀,十月就拿下了。把蜀王貶為侯,派陳莊去當丞相。蜀國歸了秦國後,秦國直接"升級開掛",有錢有地,開始不把其他諸侯放眼裡。

蘇秦死後,他弟弟蘇代、蘇厲也靠嘴皮子在諸侯間混得飛起。燕國丞相子之跟蘇代是親家,一直惦記著燕國大權。蘇代從齊國出差回來,燕王噲問他:"齊王能稱霸不?"蘇代說:"沒戲,因為他不信手下人。"於是燕王開始瘋狂給子之放權。

一個叫鹿毛壽的人跟燕王拱火:"大家都說堯牛,因為他肯讓天下。您要是把國家讓給子之,直接跟堯同款人設!"燕王真把國事甩給子之,子之權力越來越大。又有人跟燕王說:"當年禹推薦益,卻讓啟的人當乾部,老了說啟不行,把位子給益,結果啟帶著人搶了位子,天下人都說禹表麵傳位給益,實際讓啟自己搶。現在您說把國家給子之,但當官的全是太子的人,這明著給子之,實際還是太子說了算啊!"燕王一聽,把三百石以上官員的印章全收了交給子之。子之從此坐北朝南處理朝政,燕王噲老了不管事,反而成了臣子,國家大事全由子之說了算——這波"禪讓"操作,屬實把權力玩明白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慎靚王六年,公元前315年,丙午年。

周慎靚王下線,兒子赧王延上線,戰國大戲繼續開演。

評論

這段曆史生動展現了戰國中後期政治、軍事、外交及思想領域的劇烈變動,各國在兼並與反兼並的博弈中,深刻影響著曆史走向。

軍事對抗與戰略抉擇:五國攻秦卻敗於函穀關,凸顯合縱聯盟看似強大,實則因各國利益分歧而缺乏凝聚力,難以形成合力對抗秦國。秦國在修魚之戰大敗韓師,斬首八萬,展現其強大軍事威懾力,令諸侯恐懼。在伐蜀與伐韓的決策上,張儀主張伐韓以圖霸業,司馬錯則強調伐蜀可實現“廣國富民”,秦惠王最終采納司馬錯建議。這一決策展現秦國戰略眼光的長遠,通過占據巴蜀,秦國獲得戰略大後方,增強經濟與軍事潛力,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堅實基礎。

外交謀略與權力爭奪:張儀憑借卓越的遊說能力,成功說服魏襄王背棄合縱盟約,轉而與秦結盟,體現縱橫家在戰國政治舞台上的影響力。蘇秦之死源於齊大夫爭寵刺殺,反映出當時各國朝堂內部權力鬥爭的激烈。而蘇秦死後,其弟蘇代、蘇厲繼續活躍,通過遊說乾預燕國內政,最終促使燕王噲將國政大權交予子之,引發燕國權力結構的巨大變動,進一步加劇了燕國的政治動蕩,也折射出戰國時期各國權力鬥爭的複雜性與激烈性。

思想碰撞與現實困境:孟子與魏襄王的對話,鮮明體現儒家“仁政”“王道”思想與戰國現實政治的衝突。孟子認為“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強調以仁德統一天下,但魏襄王對此興趣寥寥,更關注現實的強國之策。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儒家思想難以被各國統治者采納,相比之下,秦國奉行的法家思想及實用主義策略,更符合當時的政治需求,能夠有效推動國家發展與擴張。

名號變遷與政治格局:衛國貶號為君,反映其國力衰微,在戰國紛爭中逐漸失去影響力;而宋國初稱王,試圖通過提升名號增強自身地位與影響力,卻難改其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困境。這些名號的變化,本質上是各國實力消長在政治層麵的體現,也深刻反映出戰國時期傳統政治秩序的瓦解與新秩序構建的艱難過程。

這一時期,秦國在軍事、戰略上的成功,使其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改變了政治格局;而各國在外交、內政上的混亂與爭鬥,不僅加劇了自身的困境,也為秦國的崛起提供了機遇。同時,思想領域的碰撞,展現了不同治國理念在亂世中的適應性與局限性,對後世政治思想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空間係統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樣樣行 哈利波特之薩滿巫師也是巫師 敲骨吸髓?重生另選家人寵我如寶 重生後撲到權臣懷裡哭,他紅溫了 朕,廢物皇帝,開局直升陸地神仙! 盜墓:滿級黎簇重回新手村 灼灼沉溺 於他懷中輕顫 不中了!八零禁欲新廠長是我前夫 一拳轟穿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