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高皇帝七年,公元前200年,辛醜年,冬天十月,長樂宮建成,諸侯和大臣們都來朝賀。天還沒亮,謁者就開始主持禮儀,按次序把大家引進殿門,在東、西兩邊排好。宮廷侍衛沿著台階站崗,在庭院中排列站立,都手持兵器,舉著旗幟。這時候,皇帝出行的警蹕聲傳來,皇帝乘坐輦車從內室出來。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級彆的官員,依次朝拜恭賀,眾人都被這陣勢震懾住,顯得十分恭敬。朝拜儀式結束後,又擺上了符合禮儀的酒宴。那些在殿上陪坐的官員,都俯伏著,低著頭;按照尊卑順序起身向皇帝敬酒祝壽。酒過九巡,謁者宣布“酒宴結束”,要是有禦史發現有人行禮不符合禮儀規範,就會把他帶走。整個朝會和酒宴過程中,沒有人敢大聲喧嘩或者做出失禮的舉動。於是皇帝感慨地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有多威風尊貴啊!”隨後任命叔孫通為太常,賞賜他五百斤金子。
當初,秦朝統一天下後,把六國的禮儀都收集起來,挑選那些尊崇君主、抑製臣子的內容保留下來。等到叔孫通製定禮儀時,對這些內容又做了一些增減,但大多還是沿襲秦朝舊製,從天子的稱號,到下麵的輔佐官員以及宮室、官名,改動都不大。叔孫通所製定禮儀的相關書籍,後來和法律、命令一起記錄保存,藏在司法官員那裡;但法家並沒有把這些禮儀傳承下去,普通百姓和臣子也就沒人再提起了。
臣司馬光說:禮儀這東西,作用可太大了!用在個人身上,言行舉止就有規範,各種行為都能做得周全;用在家裡,內外就會有彆,家族成員就能和睦相處;用在鄉裡,長幼之間就有秩序,風俗教化就會美好;用在國家,君臣之間就有規矩,政治就能治理好;用在天下,諸侯就會順服,綱紀就能端正。這哪裡隻是在日常起居、家庭瑣事中發揮作用,讓人不混亂而已呢!像高祖這樣明智通達的人,聽到陸賈的話就稱讚說得好,看到叔孫通製定的禮儀就感歎。然而他之所以比不上夏、商、周三代的聖王,問題就出在不學習啊。在那個時候,如果能得到大儒的輔佐,和他們一起用禮來治理天下,他的功績怎麼會就到此為止呢!可惜啊,叔孫通的格局太小了!他隻不過竊取了禮儀的皮毛,用來迎合世俗、獲取寵幸罷了,結果導致先王的禮儀沉淪不振,一直到現在,這難道不讓人痛心嗎!所以揚雄譏諷他說:“過去魯國有位大臣,史書上沒記載他的名字,有人問:‘他有多厲害呢?’回答說:‘叔孫通想要製定君臣之間的禮儀,到魯國征召先生,有兩個人不肯來。’又問:‘如果是這樣,那孔子在諸侯中推行自己的主張不也是錯的嗎?’回答說:‘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張,是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放棄自己的原則去順從彆人,就算有規矩、標準,又怎麼能施行呢!’”揚雄說得真好啊!真正的大儒,怎麼會毀掉自己的規矩、標準去追求一時的功利呢!
皇上親自率軍攻打韓王信,在銅鞮打敗了他的軍隊,斬殺了韓王信的將領王喜。韓王信逃到了匈奴那裡;白土縣人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國後裔趙利為王,又收攏了韓王信戰敗後逃散的士兵,和韓王信以及匈奴謀劃攻打漢朝。匈奴派左、右賢王率領一萬多騎兵,和王黃等人駐紮在廣武以南,一直到晉陽。漢軍攻打他們,匈奴就戰敗逃走,但很快又聚集起來,漢軍乘勝追擊。正好趕上天氣極其寒冷,下起了大雪,士兵們凍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
皇上駐軍在晉陽,聽說冒頓駐紮在代穀,就想攻打他。於是派人去偵察匈奴的情況,冒頓把強壯的士兵、肥壯的牛馬都藏起來,隻讓人看到年老體弱的人和瘦弱的牲畜。先後派去十多批使者回來,都說匈奴可以攻打。皇上又派劉敬去出使匈奴,劉敬還沒回來,漢軍就出動全部三十二萬兵力向北追擊匈奴,越過了句注山。劉敬回來後報告說:“兩國交戰,一般都會炫耀自己的實力,展示自己的長處。這次我去,隻看到瘦弱的牲畜和年老體弱的人,這肯定是他們故意示弱,埋伏了奇兵來爭取勝利。我認為匈奴不能攻打。”可這時候,漢軍已經出發了,皇上聽了很生氣,罵劉敬說:“你這個齊國的蠢貨,靠著耍嘴皮子當了官,現在竟敢胡言亂語擾亂我軍士氣!”於是把劉敬關押在廣武。
皇上先到達平城,部隊還沒全部趕到。冒頓突然出動四十萬精銳騎兵,把皇上圍困在白登整整七天,漢軍內外無法相互救援、運送糧草。皇上采用陳平的秘密計策,派人暗中給冒頓的閼氏送去豐厚的禮物。閼氏對冒頓說:“兩個君主不應該相互為難。就算現在得到了漢朝的土地,單於您終究也沒法在這兒長久居住。而且漢朝君主也有神靈護佑,單於您要考慮清楚啊!”冒頓原本和王黃、趙利約定好了會師,可王黃、趙利的軍隊卻沒按時來,冒頓懷疑他們和漢朝有陰謀,就下令解開了包圍圈的一角。正好趕上大霧彌漫,漢軍使者在往來奔走時,匈奴人沒有察覺。陳平請求讓士兵們用強弩搭上兩支箭,向外警戒,從解圍的一角直接衝出去。皇上突出包圍圈後,想要趕快驅馬逃離,太仆滕公卻堅持讓車緩慢前行。到了平城,漢朝的大軍也趕到了,匈奴騎兵這才撤圍離去。漢軍也收兵返回,命令樊噲留下來平定代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皇上回到廣武,赦免了劉敬,說:“我沒聽您的話,才在平城陷入困境;之前派去的那十多批使者,我都已經斬首了。”於是封劉敬為關內侯,食邑兩千戶,封號為建信侯。皇上南歸途中經過曲逆,說:“這縣城真壯觀啊!我走遍天下,隻見過洛陽和這裡如此。”於是改封陳平為曲逆侯,把曲逆縣的賦稅都賞賜給他。陳平跟隨皇上征戰,一共出過六條奇計,每次都得到加封食邑。
十二月,皇上返回京城,路過趙國。趙王張敖以女婿的禮節侍奉皇上,態度非常謙卑;皇上卻岔開兩腿坐著,傲慢地辱罵他。趙國丞相貫高、趙午等人都很生氣,說:“咱們大王,真是個懦弱的王啊!”
於是他們勸趙王說:“天下豪傑紛紛起兵,有能力的人先稱王。現在大王您侍奉皇上十分恭敬,可皇上卻如此無禮。請讓我們為大王殺了他!”張敖咬破自己的手指,直到流血,說:“你們的話太荒謬了!先父的國家滅亡後,依靠皇上才得以複國,這份恩德惠及子孫;一絲一毫都是皇上的功勞。希望你們彆再說這種話了!”貫高、趙午等人相互說道:“看來是我們錯了。我們大王是忠厚之人,不會背叛皇上的恩德;而且我們堅守道義,不能忍受這種恥辱。如今皇上羞辱我們大王,所以我們想殺了他,怎麼能連累大王呢!事情成功了,功勞歸大王;事情失敗了,我們獨自承擔罪責。”
匈奴攻打代國。代王劉喜棄國逃回京城,皇上赦免了他,封他為合陽侯。辛卯日,立皇子劉如意為代王。
春季二月,皇上到達長安。蕭何負責修建未央宮,皇上看到未央宮非常壯麗,十分生氣,對蕭何說:“天下動蕩不安,我們苦戰了這麼多年,成敗還不確定,為什麼要把宮殿修建得如此奢華呢!”蕭何說:“正因為天下還沒安定,所以才可以趁機修建宮殿。況且天子以四海為家,如果宮殿不壯麗就無法顯示天子的威嚴,而且也不能讓後世超越。”皇上聽了這話,轉怒為喜。
臣司馬光說:君王應該以仁義為美好,以道德為威嚴,沒聽說過靠宮殿來使天下歸服的。天下還沒平定,應當克製自己,節約用度,去解決百姓的急難;卻反而把修建宮殿放在首位,這怎麼能說是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呢!過去大禹住的宮殿很簡陋,而夏桀卻修建了奢華的傾宮。開創基業、傳承帝統的君主,親自踐行節儉,給子孫做表率,到了後代還可能陷入奢侈浪費,更何況是展示奢侈呢!蕭何竟然說“不能讓後世超越”,這不是很荒謬嗎!到了漢武帝時,最終因為大肆修建宮殿而使天下疲憊不堪,這未必不是蕭何開的頭啊!
皇上從櫟陽遷都到長安。
開始設置宗正官,來梳理家族的親疏關係。
夏季四月,皇上前往洛陽。
評論
這段曆史生動呈現了漢朝建立初期在政治禮儀、軍事外交以及宮廷事務等多方麵的發展與挑戰,眾多事件與人物決策對漢朝的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禮儀製度方麵,長樂宮建成後的朝賀儀式標誌著叔孫通所製定朝儀的成功施行。儀式莊嚴肅穆,嚴格規範了諸侯群臣的行為,彰顯出皇帝的尊貴威嚴。叔孫通在秦禮基礎上有所增損製定的禮儀,雖被司馬光批評為隻取禮之“糠粃”,以迎合世俗、獲取寵信,但不可否認其在當時強化皇權、穩定統治秩序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舉措使得漢朝朝堂有了正式的禮儀規範,為後世禮儀製度的發展奠定基礎,不過也反映出漢初在文化建設上對秦製的一定延續與依賴。
軍事外交上,漢朝與匈奴的衝突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主題。劉邦親征韓王信,雖取得一定勝利,但韓王信逃入匈奴後與匈奴聯合,對漢朝邊境構成更大威脅。劉邦在對匈奴作戰決策上,先是因使者報告匈奴可擊而貿然出兵,劉敬基於對匈奴戰略的洞察,指出其中有詐,卻被劉邦怒斥下獄。最終劉邦被困白登,依靠陳平秘計才得以脫身。此役暴露了漢朝初期對匈奴實力及戰略意圖的認識不足,以及劉邦在軍事決策上的衝動與冒進。而匈奴展現出強大的軍事力量與戰略智慧,冒頓通過示弱誘敵,成功設伏圍困劉邦,反映出匈奴作為北方遊牧民族在軍事上的狡黠與強大,也凸顯出漢朝在處理與匈奴關係上的被動與艱難。
劉邦在征戰途中對趙王敖的傲慢無禮,引發趙相貫高、趙午等人的憤怒,他們策劃刺殺劉邦,雖趙王堅決反對,但此事埋下了潛在的政治危機,反映出漢初地方諸侯與中央政權之間微妙而緊張的關係。
宮廷事務方麵,蕭何主持修建的未央宮壯麗宏偉,引發劉邦的不滿,蕭何則以“非壯麗無以重威”且要為後世樹立標準回應,劉邦轉怒為喜。這一事件反映出君臣二人對政權建設的不同側重點,蕭何注重通過宏大的宮室建築來彰顯皇權,鞏固統治;司馬光則從長遠角度批判此舉,認為在天下未定之時應克己節用,關注民生,以仁義道德為治國根本,而非追求宮室的壯麗,否則易開奢侈之風,影響後世。此後漢武帝時期因大興宮室導致天下疲憊,似乎印證了司馬光的擔憂。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漢朝處於政權鞏固與發展的關鍵階段,在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麵臨諸多挑戰與抉擇。禮儀製度的建立、對匈奴戰爭的失利、地方與中央關係的隱患以及宮廷建設理念的碰撞,都為漢朝未來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這些事件提醒統治者在追求國家穩定與發展過程中,需在權力維護、軍事決策、民生關注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麵謹慎權衡,作出正確選擇。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