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後續:各方勢力的結局與西漢格局變動
吳王獨自統領大軍。軍隊還沒渡過淮河的時候,他手下的賓客們都當上了將軍、校尉、軍侯、司馬之類的官職,唯獨周丘沒得到任用。周丘是下邳人,逃亡到吳國,靠賣酒為生,品行不太好,吳王看不起他,沒給他一官半職。周丘就去拜見吳王,說:“我因為沒什麼本事,沒能在軍隊裡效力。我倒也不敢要求帶兵,隻希望大王能給我一個漢朝的符節,我肯定能有所回報。”吳王就給了他。周丘拿到符節,連夜趕到下邳。當時下邳聽說吳國造反,都在守城。周丘到了驛站,把縣令叫進來,讓隨從找個罪名把縣令殺了,然後召集他兄弟們交好的豪傑官吏,告訴他們:“吳國造反啦,大軍馬上就到,用不了一頓飯的功夫就能把下邳城屠了。現在要是先投降,家裡人都能保住,有本事的還能封侯呢。”這些人出去一傳,下邳城就都投降了。周丘一夜之間就召集了三萬人,派人向吳王報告,然後帶著這些人往北攻城略地。等打到陽城的時候,他手下已經有十多萬人,還打敗了陽城的中尉軍。後來聽說吳王戰敗逃跑,周丘自己琢磨著沒人能跟他一起成就大事了,就帶兵回下邳,還沒走到,背上就長毒瘡死了。
壬午日這天是月底,出現了日食。
吳王扔下軍隊逃跑後,他的軍隊就潰散了,很多人陸續向太尉周亞夫和梁國的軍隊投降。吳王渡過淮河,逃到丹徒,依靠東越,手下還有一萬多人,把逃散的士兵又收攏起來。漢朝派人用好處誘惑東越,東越就騙吳王出來慰勞軍隊,然後派人用矛戟把吳王殺了,把他的頭裝起來,派人快馬送到京城報告。吳王的太子劉駒逃到了閩越。吳、楚造反,總共三個月就被平定了,這下將領們都覺得太尉周亞夫的計謀真厲害。不過,梁王因為這事兒和太尉周亞夫結下了梁子。
膠西、膠東、菑川三國圍攻臨淄的時候,齊王派路中大夫向天子報告情況。天子又讓路中大夫回去告訴齊王,一定要堅守,說“漢朝的軍隊已經打敗吳、楚叛軍了”。路中大夫回到臨淄,看到三國的軍隊把臨淄圍了好幾層,根本進不去。三國的將領就和路中大夫商量,跟他結盟說:“你要是回去說反話,就說‘漢朝已經被打敗啦,齊國趕緊向我們三國投降,不然就屠城’,我們就放了你。”路中大夫假裝答應了,到了城下,看到齊王就大聲喊:“漢朝已經發兵百萬,派太尉周亞夫把吳、楚叛軍打敗了,現在正帶兵來救齊國,齊王一定要堅守,千萬彆投降!”三國將領一聽,就把路中大夫殺了。一開始臨淄被圍得特彆急,齊王暗中跟三國商量投降的事兒,可還沒談好,正好路中大夫從漢朝那邊回來,大臣們就又勸齊王不要投降。這時漢朝將領欒布、平陽侯等人的軍隊趕到齊國,打敗了三國的軍隊,解除了臨淄的包圍。解圍之後,因為之前齊王和三國密謀的事兒,將領們打算調轉軍隊去攻打齊國。齊孝王害怕了,就喝藥自殺了。
膠西、膠東、菑川王各自帶兵回到自己的封國。膠西王光著腳,坐在草席上,喝著清水,向太後請罪。膠西王的太子劉德說:“漢朝的軍隊回去了,我看他們已經疲憊不堪,可以偷襲,希望父王能集合剩下的士兵去攻打他們。要是打不過再逃到海裡去,也不算晚。”膠西王說:“我的士兵都已經疲憊不堪,沒法打仗了。”弓高侯韓頹當給膠西王寫了封信,說:“我奉皇上詔令,誅殺不義之人,投降的就赦免他的罪行,恢複原來的待遇;不投降的就消滅他。大王您打算怎麼辦?我就等著您的決定行事。”膠西王一聽,趕緊光著上身,叩頭請罪,到漢軍軍營前拜見說:“我遵守法令不嚴謹,驚擾了百姓,還讓將軍您大老遠跑到我們這個窮地方,我甘願接受剁成肉醬的刑罰!”弓高侯手持金鼓接見他,說:“大王您為戰事辛苦了,我想聽聽您發兵造反的情況。”膠西王一邊叩頭,一邊跪著往前爬,回答說:“如今晁錯是皇上重用的大臣,他改變高皇帝定下的法令,侵奪諸侯的土地。我等認為他這樣做不合道義,擔心他會搞亂天下,所以七國才發兵要誅殺晁錯。現在聽說晁錯已經被誅殺,我們就趕緊撤兵回國了。”弓高侯說:“大王您要是覺得晁錯做得不對,為什麼不向皇上報告呢?而且在沒有皇上詔令和虎符的情況下,就擅自發兵攻打其他諸侯,照這樣看,你們的心思可不隻是想殺晁錯那麼簡單吧。”說完就拿出詔書,給膠西王念了一遍,說:“大王您自己看著辦吧!”膠西王說:“像我這樣的人,死有餘辜啊!”於是就自殺了,太後和太子也都死了。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被處死。
酈寄將軍的軍隊到了趙國,趙王帶兵退回邯鄲城堅守。酈寄攻打了七個月,都沒能攻下。匈奴聽說吳、楚戰敗,也不願意再進邊境。欒布打敗齊國的叛軍後,和酈寄的軍隊會合,引水灌邯鄲城。邯鄲城被水衝壞,趙王劉遂自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景帝認為齊王一開始是想好好堅守的,後來被迫參與謀反,不是他的本意,就召來齊孝王的太子劉壽,立他為齊王,也就是齊懿王。
濟北王也想自殺,希望能保全妻子兒女。齊國人公孫玃對濟北王說:“請讓我試著去跟梁王說明大王您的情況,向天子傳達您的心意。要是說了不管用,您再自殺也不遲。”公孫玃就去見梁王,說:“濟北國這個地方,東邊挨著強大的齊國,南邊受吳、越牽製,北邊又受燕、趙威脅,簡直就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它的力量既不足以自保,也沒能力抵禦敵寇,又沒有什麼特殊的辦法來應對災難。就算當初跟吳國說了不該說的話,那也不是真心想跟著造反。要是濟北王當時表明態度,堅決不跟吳國合作,那吳國肯定會先經過齊國,吞並濟北,再聯合燕、趙,這樣一來,崤山以東的諸侯聯盟就緊密結合,沒有破綻了。如今吳王聯合諸侯的軍隊,驅使著一群烏合之眾,向西跟天子對抗,隻有濟北王堅守氣節不投降。這讓吳國失去盟友,孤立無援,隻能一步步走向失敗,最終土崩瓦解,說不定這其中也有濟北王的功勞呢。就憑小小的濟北國,卻要跟諸侯爭強,這就好比用小羊、小牛的弱小力量去對抗虎狼一樣的敵人。濟北王堅守職責,不屈不撓,這可是絕對忠誠啊。有這樣的功勞和忠義,還被皇上懷疑,搞得小心翼翼,擔驚受怕,讓其他諸侯也有了不敢儘忠的想法,這對國家可不利。我擔心其他諸侯以後都不敢堅守職責了。我想來想去,能穿過西山,經過長樂宮,直達未央宮,捋起袖子為濟北王仗義執言的,恐怕隻有大王您了。這樣一來,對上您有保全濟北國的功勞,對下又有安撫百姓的好名聲,您的仁德深入人心,恩澤無窮無儘,希望大王您好好考慮一下。”梁王聽了很高興,派人趕緊把這事兒報告給景帝。濟北王因此沒有被治罪,還被改封到菑川。
河間王的太傅衛綰攻打吳、楚叛軍立了功,被任命為中尉。衛綰以前以中郎將的身份侍奉漢文帝,為人淳樸謹慎,沒什麼彆的毛病。景帝當太子的時候,召集文帝身邊的人喝酒,衛綰就稱病沒去。漢文帝快去世的時候,囑咐景帝說:“衛綰是個忠厚老實的人,你要好好對待他。”所以景帝也很寵信他。
夏天六月乙亥日,景帝下詔說:“官吏和百姓因為被吳王劉濞等人連累而應當受罰的,以及逃亡的士兵,都赦免他們。”景帝想讓吳王弟弟德哀侯劉廣的兒子繼承吳國的王位,讓楚元王的兒子劉禮繼承楚國的王位。竇太後說:“吳王是個長輩,本應該給宗室做個好榜樣,可他卻帶頭領著七國叛亂,攪亂天下,怎麼能讓他的後代繼承王位呢!”竇太後不同意立吳王的後代,隻同意立楚國的後代。乙亥日,景帝把淮陽王劉餘改封為魯王,把汝南王劉非改封為江都王,讓他統治原來吳國的土地;立宗正劉禮為楚王;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劉勝為中山王。
評論
七國之亂的平定,如同給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各方勢力的命運在這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影響了西漢的未來走向。
從叛亂諸侯的結局來看,吳王劉濞機關算儘,卻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他的野心和衝動不僅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讓自己和家族走向了覆滅。膠西、膠東、菑川、濟南、趙王等參與叛亂的諸侯,同樣未能逃脫懲罰,這顯示出叛亂行為終究難以得逞,任何企圖挑戰中央權威的舉動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而齊王雖起初有與叛軍勾結的意圖,但因路中大夫帶來的希望以及大臣的勸阻,最終堅守,卻又因之前的謀叛嫌疑在解圍後陷入絕境,無奈自殺,這反映出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諸侯的處境艱難,一步錯便可能滿盤皆輸。
濟北王的情況則較為特殊,他雖曾與吳國有過聯係,但最終因公孫玃的一番遊說,憑借梁王之力得到景帝諒解,不僅保住性命,還被改封。這表明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策略和遊說有時能改變一個諸侯的命運,同時也體現出諸侯之間相互的利益關係和政治博弈。
西漢朝廷在戰後對各方勢力的處置,充分展現了其對政治局勢的重新梳理和掌控。景帝對參與叛亂諸侯的懲處毫不留情,同時對部分諸侯的改封和新諸侯的冊封,旨在重新構建一個更加穩定、有利於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例如將淮陽王、汝南王改封,立宗正劉禮為楚王等舉措,都是在削弱原諸侯勢力的同時,培植新的、更可靠的勢力。而對一些有功之臣,如衛綰,給予提拔任用,體現了朝廷對忠誠和功勞的認可,以此激勵更多臣子為朝廷效力。
七國之亂及其後續的發展,成為西漢政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讓西漢朝廷深刻認識到地方諸侯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威脅,為後續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勢力的政策實施奠定了基礎。這一係列事件對西漢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麵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漢中後期的政治麵貌,也為後世王朝處理中央與地方關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