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的風雲戰事與朝堂博弈
吳王把國內的士兵都動員起來,向全國下令說:“我今年六十二歲了,要親自掛帥出征;我小兒子才十四歲,也會衝在士兵們前麵。各位年紀跟我一樣大,或者跟我小兒子一般小的,都得出發。”這樣一共集結了二十多萬人。吳王還向南聯絡閩越和東越,閩越和東越也派兵響應。吳王在廣陵起兵,向西渡過淮河,和楚軍會合,然後派使者給各諸侯送信,列舉晁錯的罪狀,打算聯合各路諸侯一起殺掉晁錯。吳、楚聯軍一起攻打梁國,攻破了棘壁,殺了好幾萬人。他們乘勝前進,士氣高昂得很。梁孝王派將軍迎擊,結果梁軍的兩支隊伍都被打敗,士兵們紛紛往回逃。梁孝王隻能據守睢陽城。
當初,漢文帝快不行的時候,告誡太子說:“要是國家有緊急情況,周亞夫那可是真正能擔當領軍重任的人。”等七國反叛的消息傳來,景帝就任命中尉周亞夫為太尉,率領三十六位將軍去攻打吳、楚叛軍;派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將軍欒布攻打齊國;又把竇嬰召回來,任命他為大將軍,讓他駐紮在滎陽,監督齊國和趙國方向的軍隊。
當初,晁錯修改的法令有三十條,這可把諸侯們給惹毛了,吵吵嚷嚷的。晁錯的父親聽說後,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即位,你執掌政務,削減諸侯的封地,搞得人家骨肉分離,好多人都在抱怨你,你這是圖啥呢?”晁錯說:“必須得這樣啊。不這麼做,天子的威嚴樹立不起來,國家也不安穩。”他父親說:“劉家的天下安穩了,可咱晁家就危險啦,我走了,離開你回老家去!”於是就喝藥自殺了,還說:“我不忍心看到大禍臨頭!”十多天後,吳、楚等七國就以誅殺晁錯為名一起造反了。
景帝找晁錯商量出兵的事兒,晁錯居然想讓景帝親自帶兵,自己留在京城守著;還說:“徐州、僮縣附近那些吳國還沒攻下的地方,可以送給吳國。”晁錯一直和吳國的國相袁盎關係不好,隻要晁錯在場,袁盎就躲開;袁盎在場,晁錯也躲開,兩人從來沒在一個屋裡說過話。晁錯當上禦史大夫後,就派官吏去調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物的事兒,袁盎因此獲罪,後來景帝下詔赦免,把他貶為平民。吳、楚反叛後,晁錯對丞相府的屬官說:“袁盎收了吳王好多錢,一直替他隱瞞,說他不會造反,現在果然反了,我想奏請皇上治袁盎的罪,他肯定知道吳王的謀反計劃。”屬官說:“這事兒在叛亂沒發生前處理,還能斷絕後患,現在叛軍都往西打過來了,再治他的罪有啥用呢!而且袁盎應該不會參與謀反計劃。”晁錯猶豫不決。有人把這事兒告訴了袁盎,袁盎害怕了,連夜去見竇嬰,跟他說吳王造反的原因,希望能麵見景帝,親口說明情況。竇嬰進宮向景帝報告,景帝就召見了袁盎。袁盎進宮的時候,景帝正和晁錯商量調兵運糧的事兒呢。景帝問袁盎:“現在吳、楚造反了,你覺得該咋辦?”袁盎回答說:“這事兒沒啥可擔心的!”景帝說:“吳王靠著山裡鑄錢,海邊煮鹽,招攬天下豪傑,準備了這麼久才起事,要是沒十足的把握,他能反嗎?你為啥說他成不了事兒呢?”袁盎回答說:“吳王是有銅鹽這些好處,可他哪能招攬到豪傑呢!要是他真能得到豪傑相助,那些人也會輔佐他守道義,不會造反了。吳王招攬的都是些無賴子弟、逃亡的人,還有鑄錢的奸商,所以才一起被誘惑著作亂。”晁錯也說:“袁盎這主意不錯。”景帝問:“那該怎麼辦呢?”袁盎說:“請陛下讓左右的人回避。”景帝讓其他人退下,就剩晁錯還在。袁盎又說:“我要說的事兒,臣子不能聽。”景帝隻好讓晁錯也回避。晁錯趕緊躲到東廂房,心裡那叫一個氣。景帝最後還是問袁盎,袁盎說:“吳、楚送來的信裡說,高皇帝分封子弟,各有封地,現在奸臣晁錯擅自處罰諸侯,削減他們的土地,所以才造反,他們想西進殺掉晁錯,恢複原來的封地就罷兵。現在的辦法隻有殺掉晁錯,派使者赦免吳、楚等七國,恢複他們的封地,這樣不用打仗,叛軍就能退兵。”景帝沉默了好一會兒,說:“就怕事情沒這麼簡單啊。但為了天下,我也不在乎犧牲一個人。”袁盎說:“我就想出這個主意,還請陛下仔細考慮!”於是景帝任命袁盎為太常,讓他秘密準備出發。十幾天後,景帝讓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彈劾晁錯,說:“晁錯不尊陛下的德信,離間群臣和百姓關係,還想把城邑送給吳國,沒有臣子應有的禮數,大逆不道。晁錯應當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都要公開處死。”景帝批複:“可以。”晁錯還啥都不知道呢。壬子日,景帝派中尉去召晁錯,騙他上車,拉到集市,晁錯穿著上朝的衣服就在東市被斬了。景帝隨後派袁盎和吳王弟弟的兒子宗正德侯劉通出使吳國。
謁者仆射鄧公當時擔任校尉,上書談論軍事,見到景帝。景帝問他:“你從軍中過來,聽說晁錯死了,吳、楚退兵了嗎?”鄧公說:“吳王想造反都想了幾十年了,這次因為被削減封地發怒,以誅殺晁錯為名造反,其實他的心思根本不在晁錯身上。我還擔心天下的有識之士以後都不敢說話了。”景帝問:“為啥這麼說?”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勢力太大,不好控製,所以請求削減他們的封地來尊崇朝廷,這是對國家長遠有利的事兒。可計劃剛實行,他就被殺了,這對內堵住了忠臣的嘴,對外給諸侯報了仇,我覺得陛下這麼做不合適。”景帝長歎一聲說:“你說得對,我也後悔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袁盎和劉通到了吳國,吳、楚的軍隊已經在攻打梁國的營壘了。劉通因為是吳王的親屬,先去見吳王,傳達景帝的詔令,讓吳王跪拜接受。吳王聽說袁盎來了,知道他是來勸說的,笑著回答說:“我已經是東帝了,還拜誰呀!”他不肯見袁盎,把袁盎留在軍中,想脅迫他當將領,袁盎不肯,吳王就派人把他圍住,還想殺了他。袁盎找機會逃脫,回去向景帝報告。
太尉周亞夫對景帝說:“楚軍剽悍輕捷,正麵交鋒很難取勝,我想把梁國先放一放,不去救,切斷叛軍的糧道,這樣就能製服他們。”景帝同意了。周亞夫乘坐六輛驛站的馬車,準備到滎陽會合各路軍隊。走到霸上的時候,趙涉攔住周亞夫勸說道:“吳王一直很富有,招攬敢死之士好多年了。他知道將軍您要出兵,肯定會在殽山、澠池這些險要狹窄的地方設下伏兵。軍事行動講究隱秘,將軍您為啥不往右走,經過藍田,出武關,到洛陽呢?這樣頂多比原定路線晚一兩天,但能直接進入武庫,然後敲起戰鼓。諸侯們聽到消息,還以為將軍您是從天而降呢。”周亞夫按他說的做了,到了洛陽,高興地說:“七國造反,我坐著驛站馬車到這兒,沒想到能安全到達。現在我占據滎陽,滎陽以東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他派人去殽山、澠池一帶搜索,果然發現了吳國的伏兵。於是周亞夫請趙涉擔任護軍。
周亞夫率領軍隊向東北進發,到了昌邑。吳國攻打梁國打得很猛,梁國多次派使者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都不答應。梁國又派使者向景帝告狀。景帝派人命令周亞夫救援梁國,周亞夫還是不執行詔令,堅守營壘,就是不出去迎戰;卻派弓高侯等人率領輕騎兵從淮泗口出發,繞到吳、楚軍隊後麵,切斷他們的運糧通道。梁國派中大夫韓安國和楚國丞相張尚的弟弟張羽為將軍。張羽作戰勇猛,韓安國沉穩持重,這才稍微挫敗了吳軍。吳軍想往西進軍,梁國堅守城池,他們不敢往西,就衝向周亞夫的軍營,到了下邑,想和周亞夫交戰。周亞夫堅守營壘,就是不跟他們打。吳軍糧食吃完了,士兵們餓得不行,多次挑戰,周亞夫始終不出來。周亞夫軍營中夜裡突然有人受驚,士兵們互相攻擊,混亂一直蔓延到主帥營帳前,周亞夫卻穩穩地躺著,就是不起來,過了一會兒,軍營又安定下來。吳軍假裝攻打營壘東南方,周亞夫卻派人防備西北方,結果吳軍的精兵果然衝向西北,但攻不進去。吳、楚的士兵好多都餓死或者叛逃了,於是隻好退兵。二月,周亞夫派出精兵追擊,把叛軍打得大敗。吳王劉濞扔下軍隊,帶著幾千名壯士趁夜逃跑;楚王劉戊自殺。
吳王剛開始起兵的時候,吳國大臣田祿伯擔任大將軍。田祿伯說:“咱們把軍隊都集中起來往西進攻,沒有彆的出奇的路線,很難立下大功。我希望能帶領五萬人,沿著長江、淮河逆流而上,占領淮南、長沙,進入武關,和大王會合,這也算是一條奇計啊。”吳王太子勸諫說:“父王是以造反為名起兵,這軍隊可不能隨便交給彆人,萬一彆人也背叛您,怎麼辦呢?而且單獨帶領一支軍隊行動,會有很多麻煩,隻會削弱自己的力量!”吳王就沒答應田祿伯的請求。
吳國的年輕將領桓將軍勸吳王說:“我們吳國步兵多,步兵在險要地形作戰有利;漢朝車騎多,車騎在平地作戰有利。希望大王經過的城池不要去攻打,直接往西,迅速占領洛陽的武器庫,取用敖倉的糧食,憑借山河的險要地勢來號令諸侯,就算不進入函穀關,天下也基本平定了。要是大王慢慢走,停下來攻打沿途的城邑,等漢軍的車騎一到,衝進梁國、楚國的郊野,那可就壞事了。”吳王征求各位老將的意見,老將們說:“這年輕人,衝鋒陷陣還行,哪懂得什麼大謀略!”於是吳王沒有采納桓將軍的計策。
評論
這段曆史詳細展現了七國之亂期間的緊張局勢與各方博弈,其蘊含的諸多因素對西漢王朝的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叛亂一方來看,吳王的動員與決策充分顯示出其野心勃勃,但在戰略規劃上卻存在諸多失誤。他拒絕田祿伯的分兵奇計以及桓將軍直取洛陽的建議,反映出其在軍事決策上過於保守,未能充分發揮叛軍優勢,錯失可能的勝機。這也表明在重大決策中,若不能兼聽則明,僅憑主觀判斷,極有可能陷入困境。
而西漢朝廷這邊,朝堂上圍繞著平叛策略和晁錯的去留展開了激烈博弈。景帝與晁錯商討軍事時,晁錯提出的一些建議,如讓景帝親征、割地予吳等,顯得不夠成熟,反映出他雖有削藩的決心,卻在應對叛亂的實際策略上有所欠缺。袁盎則以誅殺晁錯來平息叛亂的提議,雖看似解決燃眉之急,實則短視。這一決策不僅犧牲了晁錯,更寒了忠臣之心,充分暴露出政治鬥爭的殘酷與複雜。
周亞夫的軍事策略無疑是平叛的關鍵因素。他準確判斷楚軍特點,采用以梁國為誘餌、斷絕叛軍糧道的戰術,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執行過程中,他堅決不救梁國,頂住各方壓力,體現出其堅定的戰略定力。趙涉的建議則為周亞夫的軍事行動增添了一份智謀,通過改變行軍路線成功避開伏兵,占據有利地形,為平叛奠定基礎。
七國之亂是西漢初期中央與地方矛盾的總爆發,這場戰亂深刻影響了西漢的政治格局。它讓西漢朝廷認識到地方諸侯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巨大威脅,促使朝廷後續不得不采取一係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重塑政治秩序。同時,這段曆史也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政治與軍事經驗教訓,在決策、用人、戰略規劃等諸多方麵,都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